山西平陆槐下村的鄍城
平陆县南村公社槐下村,有一个鄍城----当然现在没有了,现在只有遗址。古时候有,三四千年吧。这个城全部在地面之下,远远看去,黄土高原,平平展展,远处是中条山。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个很繁华的地下小城市,不过这是相对当时而言。因为在地下,称为鄍城。古代“鄍”和“冥”通用,指暗地。所以,鄍城就是“暗邑”的意思。
这个小城市是个长方形,南北长约450米,东西宽约400米。其实按当时的人口数量来说,也不算小。鄍城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南北门居中,东西城门偏南一点。门门相对,形成了十字街,也就是现在我们遍布全国的东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北大街。十字街中心有一棵古槐树,所以千百年过去之后,这里仍叫“槐下村”。
在城南边,地下挖了一个很大的池子,然后盖起一些宽房大屋,是贵族居住的地方。城北边是平民区,都是四合院,也就是我们现在仍能看到的平陆地窨院。但是这个地窨院是连在一起的,并且经过规划,出门来就是街道或者胡同。那时的奴隶和平民不一样,奴隶大部分种地,住在城外;而平民中有手艺人和生意人,基本居住在城内。鄍城排水系统规划得科学合理,四通八达的排水渠能够把雨水迅速排到沟里,而不会让地下城遭灾。
进鄍城有地下通道,从平地下行,缓坡到达城门。现存的东门通道长约200米,北门通道长约160米。路宽4米左右,上口宽5-6米,最低处距路面6-7米。两辆贵族马车在这么宽的路上会车,将不会发生任何剐蹭,相当宽松了。
鄍城东西北三面有护城壕,宽8米,深12米,足以使来犯的敌军望而却步。城外东南方向500米处有烽火台四座,之间相距50-60米,北门外400米处有烽火台两座,之间距离和城东南的差不多。烽火台上有战士昼夜守望,发现敌情立即燃放烟火报警。这就是当时的军事防御系统。
几千年过去了,鄍城只保留了一些遗址。城南因长年的水土流失已成深沟,南门旧址不复存在,只能估计在沟里的某个地方。但是北东西门的旧址还在。原来的西北护城壕在上个世纪的60-70年代“学大寨”中,因“平整土地”运动大部分被填平;东护城壕也因长年雨水冲刷,一段成为深沟,仅有北段50米左右还基本完好,底部平整,宽约8米,深12米左右。
上个世纪60年代,在槐下村东北约3公里处,发现了当时鄍城贵族死后埋葬的墓地——滑里墓群。但是由于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加之后来文革十年之乱,一直到80年代中期,这里都是盗墓分子经常光顾之所,以致大批文物丢失,有些已经流失到国外。尽管如此,考古学家还是在这里先后出土了青铜鼎、编钟、编磬等重要文物。经卫斯先生考证,他认为此墓群当为“鄍邑”贵族的墓地。
据考证,槐下鄍城这样的地下古城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