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记忆可以上溯到哪一年?我时时在问自己。两岁还是三岁,自己也讲不清楚了。可能是三岁吧,那年我进了幼儿园,每逢周末,傍晚时分母亲来幼儿园接我,不直接回家,先到位于中山路的一家剧院,湖南省话剧团长期在这演出。母亲忙她的工作,我就在剧场里找个位子,坐下来静静地看戏。年纪太小,头几年看不懂,看了什么戏也没留下印象。慢慢地,随着年龄的增长,看出点味道来了。我也渐渐地喜欢了话剧的表演形式。那年代,红色是主色调。剧场就叫“红色剧院”。1958年上演“红色风暴”、“青春之歌”,1959年是“地下火焰”、“保卫延安”。我几部戏我没留下印象。1960年上演的“赤胆红心”,我还记得,舞台右侧搭有一个小山丘布景,几位赤卫队员架着土炮,朝天幕方向射击。“砰、砰、砰”,炮口冒火,舞台上硝烟弥漫。1961年上演“甲午海战”,大兵舰开到舞台来了,好新奇。这类打战的戏,幼年的我看得过瘾极了。1962年上演“红岩”,江姐的形象在我心中永远是无私、无畏的象征。1963年的“霓虹灯下的哨兵”,我看得着了迷,看了无数遍,印象极为深刻。剧中扮演黑皮肤卫兵那位演员已经去世,今年春节我遇到他的女儿(是我的同行),我还模仿他父亲的几句台词,她好高兴还有人记得她父亲,她那时还没出生。1963年上演有“年轻一代”、“千万不要忘记”、“不准出生的人”。前两部戏带有“阶级斗争”的色彩。“不准出生的人”是写西藏农奴生活的,一对男女青年农奴,产生了爱情,偷吃了禁果,女农奴怀上了孕。农奴主不准这个孩子出生,后来女奴生下了一个女孩。她长大后,不晓得自己的生父是谁……整个剧情悲悲戚戚。那年还上演了“赤道战鼓”,舞台上的演员个个涂了黑色油彩,全身黝黑。“黑人”敲击着急促的鼓点,催人奋进。1965年上演的“在险峰”和“电闪雷鸣”,都是写工业题材的,这两部戏是湖南省话剧团原创作品,艺术水平达到一个高峰。当年在广州参加中南五省戏剧汇演获得广泛好评。还到北京、天津、东北等地巡回演出。
再过一年,就是1966年,一场红色风暴席卷中华大地。湖南省话剧团式微、式微。至从那时起,湖南省话剧团很少演出了,我也很少进剧场观看话剧了。如今,若大人长沙城,想看一场话剧,那成了奢望。
为什么我儿时看的红色话剧都是在红色剧院呢?带着这个疑问我拜访了年过九旬的叶向云伯伯,他是抗敌演剧六队的成员,湖南省话剧团主要演员,曾任团长。他如是说:“这个剧场是我们盖的,我们在那演出的第一部话剧是反应武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红色风暴》,我就想剧名叫红色,又是演红色话剧,就干脆给这个剧院起名叫红色剧院。”
红色剧院,曾经上演过的话剧早已曲终人散。红色浪漫曲对我的影响可能会伴随我的一生。
《红色风暴》剧照
《青春之歌》剧照
《地下火焰》剧照
《保卫延安》剧照
《赤胆红心》剧照
《甲午海战》剧照
《红岩》剧照
《霓虹灯下的哨兵》剧照
《青年一代》剧照
《千万不要忘记》剧照
《不准出生的人》剧照
《在险峰》剧照
《电闪雷鸣》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