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首发在“儒教复兴论坛”和“中国儒教网”,如有其他网站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儒教的生死观
周北辰
人事之大,莫过于生死。生死关切,是人的基本焦虑,生死问题是人的根本问题。《礼记》曰:“合鬼与神,教之至也”,“明命鬼神,以为黔首则”。[1] 参通幽明,究明生死,此儒教大道所系。究幽明之际,知生死之道,是儒教的重大教义。
1)原始返终,知生知死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2] 许多人依据圣人这两句话,便断定儒教只关注现世,不关注来世,重生不重死,言生不言死。认为儒教不关注死亡问题,把死亡之事与鬼神之事悬置不论。这是对圣言的误解,是对儒教教义的误解。其实,儒教非常关注也非常重视死亡问题。圣人以神道设教,生死之道、鬼神之道是儒教的重要内容。对死亡问题的重视,与对死后世界的关注,是儒教教义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儒教有自己的生死观,有着关于灵魂世界及神鬼之道的系统阐述。这些观点和阐述详见于儒教经典与先圣先贤的言论之中。这是儒教的基本教义,儒教既是入世间法,也是出世间法。《礼记》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这里“明”是人间世界,“幽”则是人死后的世界,即神鬼的世界。礼乐即“入世间法”,系指仁义礼智之性、“修齐治平”之道、“人伦纲常”之道;而鬼神之道,也就是出世间法。
依儒教教义,幽明相通,生死不贰。入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一以贯之,悉统于天道。入世间法就是“生”之道,“生”之道即人之道。人道本于天道,人道与天道相贯通,人道是天道天理在人世间的落实。出世间法就是“死”之道,“死”之道即鬼神之道。鬼神之道是天道天理在灵魂世界,在神鬼世界的落实。故出世间法也与天道天理相贯通,神鬼之道亦是天道。故依儒教教义,生之道即死之道,明之道即幽之道,人之道即神鬼之道。幽明之道,生死之道都统于天道。
明有礼乐,幽有鬼神;明有善恶,幽有屈伸;明有正邪,幽有清浊;幽明相通,生死不贰。故知生即可知死,知人之道就可以知鬼神之道。故圣人说“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此话并非不关注死亡,恰恰相反,这正是究竟之说,是对生死之道的大彻大悟。二程子说:“知生之道,则知死之道;尽事人之道,则尽事鬼之道”。[3] 圣人在这里给我们开启了一道,在现世究明来世,在明界了悟幽界的大门。
人之生也,自天而降;人之死也,归天而去。人为天子,系上天所生,人之生曰“始”,故人始于天。人之死曰终,人死返终,故儒教把死称为“归天”。
《易 经》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4]
横渠先生曰:“舍真际而谈鬼神,妄也”。[5]
人始于天,亦终于天。人生于天,死也归于天。生死之道与幽明之道都是天道,原始返终,就能知死生之道,知幽明之道。舍生而谈死,妄也。原始而知生,返终而知死。生而不失吾常,尽人之性,明人之道;死而适得吾体,尽天之性,明鬼神之道。天道贯通幽明,知明则知幽,知生则知死。生之道即死之道,知人之道则知鬼神之道。与天合德,则幽明相通,始终如一,生死不贰。原始返终,方可究明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