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云南生产建设兵团
工务段的工程完工了,经过两天休整,准备再次往开远寻找新的工作,第三天上午正在与甲方几个领导告别,从外面进来三个人,先站在旁边听了一阵,然后对着细夫开门见山说:“这栋房子是你们盖的吧?我们在火车上看到的,象你们这种红砖白缝的房子在我们这边没有见过,远远看去非常醒目也漂亮,能到我们单位去干一段吗?”。细夫见此情况,便向甲方领导告辞与其人一同回转原来的工棚协商。
来人单位全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独立一团”,他们有一栋两层楼的办公室兼单身宿舍,楼地十六间,400多平方米,(那时的建筑面积是计算滴水面积,就是从房屋檐口算起)。另外还有一栋生胶车间,长36米,宽10米,每边檐宽0.5米,每4米为一缝,砌“50”墩,以便承受屋面大樑。36米长分为九缝,每缝两头是2米高的大窗户,……我们正为下一个工程发愁呢,现在有人找上门来,亳不犹豫一口答应下来,明天动身前往,他们告诉我们撘乘从开远开往河口(中越边境)的火车就到什么站(年代久远,忘了)下车,他们派车接站。
他们走了,吃过午饭后一商量:这么大工程必须增加人员,细夫、泥工李班头马上去开远找人,明天直接从开远去工地,其他人带上所有人的行李、工具,从现在的工地动身,反正从开远到河口只有这趟车,到车上会齐后同时下车就行了。
第二天下午,我们按预约到站下车,兵团派了一辆单套马车来接站,来人一再表示歉意,因为兵团仅有的一台汽车出去未回,我们把行李、工具放在车上,步行往团部走去,来人告诉我们,走大车路有八公里,他又用手指着较远处一条小路说:走小路近几乎一半,但一路都是爬上坡比较费力些,可是绝对不会走错,因为仅此一途。花了两个多小时,终于到达团部。
现在我们己经有了近三十个人了,我们木工班也增加了三个人,一到工地,团部把原生胶车间给我们作住处,在旁边另撘一个厨房和木工房,说干就干,到底人多力量大,两个多小时就撘好了,当天在团部食堂吃的晚饭,明天就要自己开伙了。饭后与对方一同到办公楼工地看了看,确定房屋位置并决定也用片石基础,只是稍宽些就行,同时约好明天上午去看生胶车间工地,一夜无话,由于白天走路,很快进入了睡乡。
第二天上午,我与细夫、李、刘二班头随同兵团人员去看生胶车间工地,顺着一条马车路,离开团部不到200米,看到一条小河在下面流过,大路蜿蜒而下,近千米路程来到河边,河宽约30米,一条钢丝绳吊桥悬在河上,这是过河的唯一通道,车间工地就在对岸河边不远,我们站在吊桥上仔细看着,吊桥两边各有寸多粗的钢丝绳三根,底部钢丝绳大小差不多,有十几根并列,上面舖着厚厚的木板,可容马车和4吨载重汽车通过,我们看着这从未见过的新奇吊桥流连忘返,兵团人员的喊声才使我们回过神来,到了工地一看,大量的木材堆积,所有建筑材料己经准备齐全,我发现他们的砖头与我们的不一样,我们的砖是长方体;长24宽12厚6公分,他们的是长30宽15厚10公分,并且是青砖。同时我还发现工地没有水源,这是一个大问题,没水就无法动工啊,用水泵又电源没有架通,我给他们讲了这大难题。返程路上我注意观察大路两边的情况,走到一半时我发现路左就是靠河边方向有一条溪流,水虽不太大但绝对夠我们基建和生活用水了,我把这一发现告诉了他们,大家也认为只要把水引到工地去一切都解决了。
工程开工了,还是木工打灰桶,泥副工挖基础坑,按部就班工作着,到了我们做完第一层的窗架后,我与细夫找到兵团要架设到车间工地的水管,但是兵团不愿买铁管,(那时根本没有现在这种塑料管子)想来想去,我提出由兵团买百多根大楠竹回来,打通竹节架竹管,(我们当时所有的工程全部是包工不包料的)兵团照办买来了大楠竹,于是我们动用了五个人,打通竹节,大头套小头,用沥青和麻封撘口,边通、边接,边封口并且边固定住,过河的中间那段就挷在钢丝绳上,经过三天的努力奋斗,终于把水接到了车间工地上,兵团领导来工地还着重看了我们的“引水工程”,同时还特别表扬我们是为兵团节约了资金,并许诺工程结帐时给我们一千元奖金(后来结帐时果然兑了现)
车间工地最难的工程部分是屋面的混凝土浇注,车间中间是空的没有墙,它有七根长10米、正中高0.9米、两端高0.4米、厚30公分的大樑托住屋面,屋面厚8公分,只能是一次浇注成功才能保证质量,我们没有撹拌机,只能靠人工翻铲拌匀混凝土,没有条件自己创造条件捨命干,经过细致的分工,打乱工种界限,一个人专门负责挑水泥上去,四个人四个木板坪翻铲,轮番换坪,六个人挑砂子砾石上屋面,四个人出铲,泥工手动震动并抹平屋面,从先天下午四点钟开始动手,到第二天上午十点半钟,十八个小时仅仅在凌晨两点来钟吃了点东西,浩大而困难的工程,终于被我们用自身的勇气和毅力干出来了。
长话短说,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两个工程我们干了近三个月,在一九七二年春节到来之前顺利完工,最后结算,每个人除去伙食费折合每天近六元钱的工资,这在当时可以说是高薪阶层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