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的前三天就开始分别扫墓了。年年扫,除了天气不同,其他程序几乎一层不变,所以就把以前的“扫墓”搬了出来 。
扫墓
四月一日星期六上午十时整,按原定计划母亲带队,姐姐、姐夫,哥哥、嫂子,妹妹和我随从,一行七人,大包小裹、拎兜提袋、前拥后呼、兴致勃勃、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姐夫驾车载着母亲及姐姐在前面带路,我和嫂子、妹妹、乘坐哥哥的汽车紧随于后,迎着太阳、穿过大街、绕过小巷很快就来到了(公墓所在地)“金盆岭”。
与往日相比,今天这里显得格外热闹:沿着街边,兜售纸钱、香烛、鞭炮、鲜花、彩球、金银元宝等各种“供品”的小贩一个挨着一个;前来扫墓踏青的各种大车、小车,公车、私车,像穿糖葫芦似的一部紧挨一部;拖家带口、扶老携幼、川流不息的“孝子贤孙”一拨又一拨。离公墓还有两里多路,我们的交通工具早已被车队夹着、被人群裹着,只能以每小时五公里的速度向前爬行。
不知什么时候,我们的车与姐夫的车被人流隔开了,我们被拉在了后头。这时路边正好有一小岔路,哥哥急中生智迅速将汽车拐了进去,找了个空位,停在了一排汽车的后头,然后率领我们徒步前进。
憋了一个冬天的太阳,此时此刻正尽情地发着光、散着热,晒得行人一个个红光满面、热气腾腾。人们把外衣脱下来搭在肩上、挎在手上、系在腰上。劈劈、啪啪的鞭炮声离我们越来越近,硝烟中夹杂着汗酸、狐臭。
我们几乎与母亲、姐姐、姐夫同时到达墓地。
这是外婆、姨外婆的合墓。墓碑上并排镶嵌着二老的照片,她们正慈祥地向我们微笑着。外婆是七七年去世的,姨外婆还要早一些。三十多年来每逢清明节,母亲都要带我们前来扫墓。
外婆出生于广东省中山县一书香门第,是位知书达理的、慈祥和善的、有文化的老人。我们兄弟姊妹四个在进幼儿园或读书前,都是由外婆和姨外婆照看。二老常常叫我们“心肝宝贝”,视我们为掌上明珠。教育我们“孝顺父母”,“友爱他人”。向我们灌输着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统文明:“出则卿,入则孝”、“笑莫露齿,话莫高声”、“饭不言,寝不语”、“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等等、等等,记忆犹新、受益至今。
放下背包、提袋,扫墓开始了。因为来的次数多,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按步骤进行:首先是清扫墓地、悬挂彩球、献上鲜花、摆放供品。
摆放的供品是很有讲究的,比如有柚子、桔子、苹果、荔子、桂圆等。其寓意是希望老人的在天之灵,保佑子孙后代:健康平安、和睦团圆、学业有成、事业顺利。
为了丰富外婆、姨外婆的娱乐生活,去年我们为二老购置了两副麻将牌,明年准备再为老人置一台“全自动麻将机”,以表孝心。
扫墓的第二步是点烛、上香、祭酒,然后鸣放鞭炮、焚烧“纸钱”。
时代在前进,“纸钱”也与时俱进了,不但面额变大,还增加了很多新币种,比如,有普通“冥钱”,有彩色印刷的“美元”、“欧元”,有‘天地银行’的VIP贵宾卡,还有闪闪发光的金、银元宝等等。
为了替外婆搞好“邻里”关系,烧纸钱时我们也帮外婆的前后左右邻居烧了些,以求他们在阴朝地府,多多关照我们的外婆、姨外婆。
烧完纸钱,大家围着墓碑坐了下来,一边吃着供品,一边回忆着小时候和外婆在一起时的很多趣事。
扫墓的最后一个程序是依次向二位老人默哀、鞠躬。默哀时大家都在心底向老人默告自己的愿望。无非是请求老人保佑一家老小,健康平安、学业、事业有成之类的。除此之外我还请求外婆保佑我的股票多点涨停,不要跌停。嫂子是麻坛高手,估计也请外婆保佑她“手气”天天好了吧。
临走我们把剩下的“供品”装袋提回去,准备分给因读书或有事未能来扫墓的大人和孩子吃。
我们下山了,墓碑上的外婆、姨外婆微笑着目送我们,直到看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