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踏青很多时候是从野蒿的丛中走过的;这种蓬勃生长在田野、地头的嫩绿色的植物,从它散发的清香里人们似乎最能感受到春的气息。蒿子是一种常见的野菜,不过人们自古以来就赋予了它太多的话题:几千年前,《诗·小雅·鹿鸣》就有“呦呦鹿鸣,食野之蒿”的句子,可见蒿子很早就进入我们祖先的诗歌作品;农家历来也有春来采撷蒿子的习俗,民间食用蒿子的办法五花八门;现代人,尤其是知青一提起“蒿子粑粑”,仿佛精神可以一下子抖擞起来,不外乎体现了蜗居城市的人们对于返璞归真和对于绿色食品的追求以及对于乡村生活的向往,年长一点的抑或是对于儿时旧事的回忆。
我们说了很久要做蒿子粑粑,但一直停留在口头上,当然一直也苦于没有机会。昨天寒食节,机会终于来了,我们去郊外踏青,顺便采回一篮鲜嫩可人、清香扑鼻的野蒿回。对照沅江版主易山发帖介绍的制作蒿子粑粑的方法,今天上午,小草忙碌了两个时辰,如此这般一番,终于完成了自己的蒿子粑粑作品。
近来又听到一个关于“蒿子粑粑”来历的传说:清明节到了,清明是鬼的节日。今天的天地里到处飘荡着孤魂野鬼。老鬼新鬼、有家可归的家鬼和无家可归的野鬼,都可以尽情地欢度属于自己的节日。这时,阳世上的人们如果哪个阳气不旺,很有可能经不住鬼之诱惑,灵魂出窍,被哪个鬼给引了去。人们担心灵魂出窍,就想出了一个粘魂的办法,把灵魂同躯体粘在一起,就不怕它去参加鬼门盛宴了。用什么粘?就是用蒿子粑粑。摘来鲜嫩的野蒿苗,同糯米粉一起做成蒿子粑。吃了它,魂就粘住了,据说这才是真正的“平安保险”。
传说归传说,我们也不知道世上是不是真的有什么魂灵,我们的用意也不在怕什么“灵魂出窍”,而很大程度上出于自己的思想感情。小草一提起蒿子粑粑就回忆起她的娘来,回想起她娘在世,并且年轻的时候,亲手给孩子们制作的,令孩子们一辈子也念念不忘的那种清香入脾的蒿子粑粑。她娘已经离开她们30多年,她时常叨念着孩提时代吃上的娘做的蒿子粑粑,可见娘的形象已经和这种粑粑紧密联在了一起,这种对于故去亲人的特殊怀念,也许只有做为故去亲人的儿女心里才能够明白。
做上蒿子粑,在清明节里,姑且作为对于已经去往天国的亲人的祭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