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月三”节
“三月三”节,即我国古代的上巳节,魏晋时以三月巳日为除日,除日不详,不再用“巳”,把上巳节固定在三月三日。据《后汉书*礼仪志上》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祛除。”目的在于卫生保健。后来便演变为水边饮宴,郊外春游的节日了。杜甫的《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描写了唐代“三月三”节日的盛况。但是“三月三”到元朝便开始在汉族地区逐渐被淡忘,至今在华南一些地方只保留了“三月三地菜子(荠菜)煮鸡蛋”这一古俗了。
“三月三地菜子煮鸡蛋”这一古俗为什么独能相沿至今呢?这是因为地菜蛋可以治病的缘故。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
很早以前,江南水乡的人们以种田、捕鱼为生,天天在水中、风雨中劳动,很多人都得了软脚病。双脚疼痛酸软,行走困难,常常因患这种病而耽误了生产。各种药都吃过了,总是无效。有年的三月初三,药王爷路过湖南洞庭湖滨,看到一些村子的人都得了软脚病,无法下地种田,驾船捕鱼,叫苦连天。药王爷可怜这些软脚病人,便从湖州上扯来一大捆地菜,买来一篮子鸡蛋,用村民家的一口大锅,猛火煎煮。煮好后,即分给软脚病人吃。大家吃了地菜蛋,双脚马上不痛不软了,而且行走有力。后来,三月三吃地菜煮鸡蛋就成了习俗。在洞庭湖一带至今仍流传一句赞美地菜煮鸡蛋的功效的老话;“三月三吃了地菜煮鸡蛋,踩得鹅卵石头烂。”这就是“三月三地菜煮鸡蛋”这一古老习俗至今仍保留的原因。
三月三节虽然在汉族地区被淡忘了,但在一些少数民族中,如壮族、侗族、瑶族、黎族等地区却仍受到普遍重视。不过他们过三月三节的意义各有不同,习俗也各不相同。
广西壮族地区,逢三月三节(又叫歌圩节),人们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云集在山头旷野,草坡竹林,搭起布围,纵情欢唱,这就称作“赶歌圩”。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用枫树叶、黄花草、三月花和糯米煮成五颜六色的糯米饭。老人要把染了色的熟鸡蛋装在小网袋里,挂在小孩子的胸前。男女青年在赶歌圩时,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和“碰蛋”来选择或会见情人。壮族三月三节为什么会这样隆重?有这样一些独特的习俗呢?
相传在很久以前,壮乡有个叫韦达桂的人,在一个土皇帝下做官。这人学识渊博,智慧超人,十分关心壮家百姓的疾苦。土皇帝给他的俸禄,他拿出大部分来救济壮家贫困户,自己则两袖清风,过着清淡的日子。有一年,壮乡大旱,庄稼干死,颗粒无收。乡亲们求韦达桂奏请土皇帝免除王粮。韦达桂跪奏土皇帝道:“壮乡大旱,禾苗干死,我伴王爷前去视察。”他伴土皇帝去到壮乡,只见田土龟裂,庄稼焦枯,一群群面黄肌瘦的百姓跪拜道边诉苦,哀求免粮。达桂也跪道:“王爷亲见,万望免粮。”土皇帝无奈,只好免去壮乡王粮。自此,土皇帝对韦达桂恨之入骨,施出一条条毒计,阴谋迫害达桂。但由于韦达桂巧妙地对付,毒计都未能得逞。
土皇帝见韦达桂如此才智过人,留下始终是一条祸根,非除掉不可。于是又施出一条更加狠毒的诡计。一天,土皇帝把韦达桂叫来,皮笑肉不笑地说:“达桂,你向来聪明能干,清明节我需要一个像宫殿后面那座山一样重的猪头来祭祖,你给我在一个月内弄来,重重有赏。过期误了我祭祖,要从严处罚。”韦达桂听了,十分轻松地说:“照办,照办。”20天过去了,达桂没有动静,30天过去了,达桂还是没有动静。土皇帝便派兵来抓达桂。达桂连忙上前施礼迎接,随后拿出一杆大秤交给兵差说:“大猪头多的是,请你们用这杆秤去称称王宫后面那座山有多重,我再按称出的重量去找猪头送上。”兵差喝道:“天下哪有称大山重量的!”达桂笑嘻嘻地说:“山的重量称不出来,我怎样能照山的重量去找猪头呢?”兵差无言可说,只好回禀土皇帝。土皇帝勃然大怒,马上下旨捉拿达桂法办。壮家乡亲问讯后,连夜送达桂到山上枫树林躲起来。土皇帝的兵搜了7天7夜,只发现山林里有吃剩的糯米饭,就是找不到人。土皇帝无奈,下令放火烧山,那天正是三月初三。抓达桂的兵走后,乡亲们进山找达桂,找呀找,最后在一棵大枫树旁找到了达桂的尸体,大家含着泪水把达桂葬在那棵大枫树旁边。男女老少乡亲在墓前供上达桂生前最爱吃的糯米饭、米酒、鸡蛋,放声痛哭,祭奠达桂。正当人们沉入哀思时,天空忽然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倾盆大雨从天而降。这时,只见一片片枫叶,一根根红兰草,一颗颗黄杞子落在碗中,雨点打在上面,糯米饭和鸡蛋呈现红、黄、兰、紫、白5种颜色。
从此,广西一带壮族人家,年年三月初三都要煮五颜六色糯米饭和鸡蛋,唱赞美达桂的壮歌。一代传一代,形成了现在壮族赶三月三歌圩的习俗。三月三节是壮族最重视、最隆重的节日。
云南富宁县的瑶族,盛行一个传统的桑略卓散节,译成汉语就是三月三节。这一天每家每户都要杀鸡杀鸭庆贺,男女青年成群结队到八角林中进行游艺活动,丢花包、对情歌,尽情欢乐。
说到瑶家的这个节日,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很久以前,一个瑶家姑娘名叫冠娅,十五、六岁,长得象一朵八角花,十分聪明美丽。她心灵手巧,会唱歌、会绣花。一天冠娅同母亲一道在包谷地里摘包谷。摘着摘着,忽然被包谷地旁边一片小树林开着的小红花迷着了。她丢下包谷就朝小红花林跑去,顺手摘下一枝花,仔细一瞧,那花朵都是成双成对的,每朵花有八瓣,冠娅就把这片林叫八角树林,小红花叫八角花。从此,冠娅有空就来这八角林欣赏八角花。到了六、七月,冠娅看到八角花枝上还没有结果,好生奇怪,她不解地唱道:
绿叶葱葱绿树桠,
枝枝开满小红花,
草木开花必结果,
为何八角只开花?
她刚唱完,听到溪那边也有人唱歌:
绿叶葱葱绿树桠,
开满枝枝小红花,
要想开花又结果,
红花白花快成家。
冠娅抬头一看,只见溪对面也有一片花树林,但开的是小白花,林边站者一个相貌端正、身体强壮、名叫得贵的小伙子,正满面笑容地注视着她。小冠娅的脸红了,头低了,心跳了。这时小伙子走过溪来,将一朵白八角花送给冠娅。冠娅看那朵白花,同她这边的红八角花一样大小,一样八瓣,一样香喷喷,她笑着把白花插在头上,轻轻唱道:
白花红花一样大,
白花红花一样香。
同沐一山风和雨,
同饮一溪日月长。
小伙子听了,心头乐滋滋的,马上接着唱道:
白花红花八角花,
一样艳来一样香。
八角哪月结了果,
那月两人要成双。
他们俩不断地唱歌,不断地抛花,越唱越难舍,越唱歌越多,直唱到太阳落山,才依依不舍地各自回家。
说也奇怪,从前八角花不结果,自那以后八角花结果了。秋天,小溪两边的红八角花、白八角花都结着一串串肥实的八角果,十里飘香,百家欢喜。
第二年三月初三,正是八角花开花的时候,冠娅、得贵结婚了。村上的姑娘和小伙子们互相抛掷花包,对唱情歌,祝冠娅和得贵的婚礼。冠娅、得贵便杀鸡宰鸭,款待亲友。
后来,冠娅和得贵帮助瑶家村村寨寨把能结果的八角树载满山山岭岭,不几年瑶家的日子好过多了。
过了一些年,有一年的三月初三,冠娅和得贵同时去世了。乡亲们为纪念他们纯真的爱情和为瑶家培育八角的功劳,就把每年的三月初三定为“桑略卓散节”(即三月三节),杀鸡杀鸭,丢花包,唱情歌,表示纪念。
在贵州,三月初三是镇远侗族最为隆重的节日。家家户户捞鱼、杀鸭、煮米酒,祭祀侗族英雄龙冠保,同时男女青年通宵唱歌,表达对英雄的敬仰和怀念。
相传,千年以前,镇远侗家出了个龙冠保,很有本领,对侗家的疾苦非常关心,经常率领侗家反抗皇帝的压迫。有一年,皇帝派兵来强迫侗家进贡金银和美女,龙冠保挺身而出,组织侗家人进行反抗,他勇猛多谋,打退了官兵。皇帝十分恼怒,派了更多的兵来捉拿龙冠保。龙冠保毫不畏惧,同官兵打了几仗,杀伤大批官兵。但终因官兵太多,寡不抵众,陷入重重包围,最后弹尽粮绝誓死不降,便放火烧山,烧死不少官兵,自己也焚身尽节。这天正是农历的三月初三。
侗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位英雄,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在天亮以前做好三天的饭菜,天一亮便合家祭祀英雄龙冠保,并从初三起禁止生火三天。后来便成了镇远侗家地方的传统节日习俗,相沿至今。
“三月三”节,即我国古代的上巳节,魏晋时以三月巳日为除日,除日不详,不再用“巳”,把上巳节固定在三月三日。据《后汉书*礼仪志上》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祛除。”目的在于卫生保健。后来便演变为水边饮宴,郊外春游的节日了。杜甫的《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描写了唐代“三月三”节日的盛况。但是“三月三”到元朝便开始在汉族地区逐渐被淡忘,至今在华南一些地方只保留了“三月三地菜子(荠菜)煮鸡蛋”这一古俗了。
“三月三地菜子煮鸡蛋”这一古俗为什么独能相沿至今呢?这是因为地菜蛋可以治病的缘故。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
很早以前,江南水乡的人们以种田、捕鱼为生,天天在水中、风雨中劳动,很多人都得了软脚病。双脚疼痛酸软,行走困难,常常因患这种病而耽误了生产。各种药都吃过了,总是无效。有年的三月初三,药王爷路过湖南洞庭湖滨,看到一些村子的人都得了软脚病,无法下地种田,驾船捕鱼,叫苦连天。药王爷可怜这些软脚病人,便从湖州上扯来一大捆地菜,买来一篮子鸡蛋,用村民家的一口大锅,猛火煎煮。煮好后,即分给软脚病人吃。大家吃了地菜蛋,双脚马上不痛不软了,而且行走有力。后来,三月三吃地菜煮鸡蛋就成了习俗。在洞庭湖一带至今仍流传一句赞美地菜煮鸡蛋的功效的老话;“三月三吃了地菜煮鸡蛋,踩得鹅卵石头烂。”这就是“三月三地菜煮鸡蛋”这一古老习俗至今仍保留的原因。
三月三节虽然在汉族地区被淡忘了,但在一些少数民族中,如壮族、侗族、瑶族、黎族等地区却仍受到普遍重视。不过他们过三月三节的意义各有不同,习俗也各不相同。
广西壮族地区,逢三月三节(又叫歌圩节),人们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云集在山头旷野,草坡竹林,搭起布围,纵情欢唱,这就称作“赶歌圩”。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用枫树叶、黄花草、三月花和糯米煮成五颜六色的糯米饭。老人要把染了色的熟鸡蛋装在小网袋里,挂在小孩子的胸前。男女青年在赶歌圩时,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和“碰蛋”来选择或会见情人。壮族三月三节为什么会这样隆重?有这样一些独特的习俗呢?
相传在很久以前,壮乡有个叫韦达桂的人,在一个土皇帝下做官。这人学识渊博,智慧超人,十分关心壮家百姓的疾苦。土皇帝给他的俸禄,他拿出大部分来救济壮家贫困户,自己则两袖清风,过着清淡的日子。有一年,壮乡大旱,庄稼干死,颗粒无收。乡亲们求韦达桂奏请土皇帝免除王粮。韦达桂跪奏土皇帝道:“壮乡大旱,禾苗干死,我伴王爷前去视察。”他伴土皇帝去到壮乡,只见田土龟裂,庄稼焦枯,一群群面黄肌瘦的百姓跪拜道边诉苦,哀求免粮。达桂也跪道:“王爷亲见,万望免粮。”土皇帝无奈,只好免去壮乡王粮。自此,土皇帝对韦达桂恨之入骨,施出一条条毒计,阴谋迫害达桂。但由于韦达桂巧妙地对付,毒计都未能得逞。
土皇帝见韦达桂如此才智过人,留下始终是一条祸根,非除掉不可。于是又施出一条更加狠毒的诡计。一天,土皇帝把韦达桂叫来,皮笑肉不笑地说:“达桂,你向来聪明能干,清明节我需要一个像宫殿后面那座山一样重的猪头来祭祖,你给我在一个月内弄来,重重有赏。过期误了我祭祖,要从严处罚。”韦达桂听了,十分轻松地说:“照办,照办。”20天过去了,达桂没有动静,30天过去了,达桂还是没有动静。土皇帝便派兵来抓达桂。达桂连忙上前施礼迎接,随后拿出一杆大秤交给兵差说:“大猪头多的是,请你们用这杆秤去称称王宫后面那座山有多重,我再按称出的重量去找猪头送上。”兵差喝道:“天下哪有称大山重量的!”达桂笑嘻嘻地说:“山的重量称不出来,我怎样能照山的重量去找猪头呢?”兵差无言可说,只好回禀土皇帝。土皇帝勃然大怒,马上下旨捉拿达桂法办。壮家乡亲问讯后,连夜送达桂到山上枫树林躲起来。土皇帝的兵搜了7天7夜,只发现山林里有吃剩的糯米饭,就是找不到人。土皇帝无奈,下令放火烧山,那天正是三月初三。抓达桂的兵走后,乡亲们进山找达桂,找呀找,最后在一棵大枫树旁找到了达桂的尸体,大家含着泪水把达桂葬在那棵大枫树旁边。男女老少乡亲在墓前供上达桂生前最爱吃的糯米饭、米酒、鸡蛋,放声痛哭,祭奠达桂。正当人们沉入哀思时,天空忽然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倾盆大雨从天而降。这时,只见一片片枫叶,一根根红兰草,一颗颗黄杞子落在碗中,雨点打在上面,糯米饭和鸡蛋呈现红、黄、兰、紫、白5种颜色。
从此,广西一带壮族人家,年年三月初三都要煮五颜六色糯米饭和鸡蛋,唱赞美达桂的壮歌。一代传一代,形成了现在壮族赶三月三歌圩的习俗。三月三节是壮族最重视、最隆重的节日。
云南富宁县的瑶族,盛行一个传统的桑略卓散节,译成汉语就是三月三节。这一天每家每户都要杀鸡杀鸭庆贺,男女青年成群结队到八角林中进行游艺活动,丢花包、对情歌,尽情欢乐。
说到瑶家的这个节日,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很久以前,一个瑶家姑娘名叫冠娅,十五、六岁,长得象一朵八角花,十分聪明美丽。她心灵手巧,会唱歌、会绣花。一天冠娅同母亲一道在包谷地里摘包谷。摘着摘着,忽然被包谷地旁边一片小树林开着的小红花迷着了。她丢下包谷就朝小红花林跑去,顺手摘下一枝花,仔细一瞧,那花朵都是成双成对的,每朵花有八瓣,冠娅就把这片林叫八角树林,小红花叫八角花。从此,冠娅有空就来这八角林欣赏八角花。到了六、七月,冠娅看到八角花枝上还没有结果,好生奇怪,她不解地唱道:
绿叶葱葱绿树桠,
枝枝开满小红花,
草木开花必结果,
为何八角只开花?
她刚唱完,听到溪那边也有人唱歌:
绿叶葱葱绿树桠,
开满枝枝小红花,
要想开花又结果,
红花白花快成家。
冠娅抬头一看,只见溪对面也有一片花树林,但开的是小白花,林边站者一个相貌端正、身体强壮、名叫得贵的小伙子,正满面笑容地注视着她。小冠娅的脸红了,头低了,心跳了。这时小伙子走过溪来,将一朵白八角花送给冠娅。冠娅看那朵白花,同她这边的红八角花一样大小,一样八瓣,一样香喷喷,她笑着把白花插在头上,轻轻唱道:
白花红花一样大,
白花红花一样香。
同沐一山风和雨,
同饮一溪日月长。
小伙子听了,心头乐滋滋的,马上接着唱道:
白花红花八角花,
一样艳来一样香。
八角哪月结了果,
那月两人要成双。
他们俩不断地唱歌,不断地抛花,越唱越难舍,越唱歌越多,直唱到太阳落山,才依依不舍地各自回家。
说也奇怪,从前八角花不结果,自那以后八角花结果了。秋天,小溪两边的红八角花、白八角花都结着一串串肥实的八角果,十里飘香,百家欢喜。
第二年三月初三,正是八角花开花的时候,冠娅、得贵结婚了。村上的姑娘和小伙子们互相抛掷花包,对唱情歌,祝冠娅和得贵的婚礼。冠娅、得贵便杀鸡宰鸭,款待亲友。
后来,冠娅和得贵帮助瑶家村村寨寨把能结果的八角树载满山山岭岭,不几年瑶家的日子好过多了。
过了一些年,有一年的三月初三,冠娅和得贵同时去世了。乡亲们为纪念他们纯真的爱情和为瑶家培育八角的功劳,就把每年的三月初三定为“桑略卓散节”(即三月三节),杀鸡杀鸭,丢花包,唱情歌,表示纪念。
在贵州,三月初三是镇远侗族最为隆重的节日。家家户户捞鱼、杀鸭、煮米酒,祭祀侗族英雄龙冠保,同时男女青年通宵唱歌,表达对英雄的敬仰和怀念。
相传,千年以前,镇远侗家出了个龙冠保,很有本领,对侗家的疾苦非常关心,经常率领侗家反抗皇帝的压迫。有一年,皇帝派兵来强迫侗家进贡金银和美女,龙冠保挺身而出,组织侗家人进行反抗,他勇猛多谋,打退了官兵。皇帝十分恼怒,派了更多的兵来捉拿龙冠保。龙冠保毫不畏惧,同官兵打了几仗,杀伤大批官兵。但终因官兵太多,寡不抵众,陷入重重包围,最后弹尽粮绝誓死不降,便放火烧山,烧死不少官兵,自己也焚身尽节。这天正是农历的三月初三。
侗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位英雄,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在天亮以前做好三天的饭菜,天一亮便合家祭祀英雄龙冠保,并从初三起禁止生火三天。后来便成了镇远侗家地方的传统节日习俗,相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