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多一点体验,我们换了家客栈,住到南康河边。
老挝历史上曾是法国殖民地,琅勃拉邦自然也不例外,因此当地人多说当地语言和法语,英文在这里不太流通。
我们准备租自行车,骑车游览琅勃拉邦。去租车,租车行老板是个二十多岁的小姑娘,讲一口老挝土话,我们讲了老半天,无法沟通。
最后老板叫来了隔壁三十多岁的少妇。后来知道她叫丽,丽的普通话讲得十分流利,充当我们之间做翻译,才将租车事宜搞定。弟弟与先生在办理租车手续。
丽满面笑容地说:“有什么需要,可以找我”。
丽回她的店铺,我也跟着去了。她家的铺面就在他们自己几百平米三层楼房家的一层,经营老挝工艺品、银饰等,看样子生活殷实。我与丽交谈,丽告诉我:琅勃拉邦会讲英语和中文的都少,因为她爸爸是上海人,她才会讲中文。妈妈是老挝人,丽还有个弟弟。丽的爸爸送她到昆明念的中学,她与她的同学们一直有E-Mail联系。
那一日的郊游中,我总在思考一个问题:上海人,在云南;送丽去昆明上学,丽没有去过上海;丽二三十岁……。思来想去感觉他爸爸像知识青年。决定晚上还自行车时要她的邮箱地址,回国后慢慢与她沟通,来圆自己勾画的知识青年异国爱情故事。很不巧,还车时,丽不在,去夜市摆摊去了。我说明来意,丽的老公抱着他们的儿子,用手势加非常不标准、不流利的中国话:“丽不在。摆摊、生意;挣钱吃饭”。他说他能听懂中国话,但不太会说。他给我留了丽的电话。回国后,打过几次,一直无法接通。令我遗憾。
琅勃拉邦保留着许多原始的风情,如:
巴诺村(Bane Pha Nom)——纺织村
位于琅勃拉邦市东边4公里处,步行半个小时或骑车10分钟即可到此村。这是一个纺织村,家家会织布,而且还有裁缝。这个村的人靠卖纺织品为生,他们的客户就是游客。
巴哈第昂村(Bane Hathian)——打铁村
这个村离市中心很近,乘坐三轮摩托只需5分钟。村里的每个家庭都制造花园用的工具、刀子及用战争中剩下的弹壳做成吹火筒,用它吹火,使火旺盛。
香雷村(Bane Siang Lek)——造纸村
在这个村里有一户人家,用植物纤维手工造纸,用的是传统的古老工艺。到那里去参观可以买纸,还有漂亮的小本卖。流行手绘地图,统一牛皮纸印刷,清一色都是“小资”们喜爱。
占村(Bane Chane)——陶瓷器村
去这个村可以乘船,往返票价5000基普。这个村庄很简陋,但很活跃,充满了生活气息。家家户户都用土做陶瓶和各种陶器,它们的颜色随着收获的季节而变化,有深棕色的、紫红色的或黑色的。
我们骑自行车过南康河,去了琅勃拉邦市机场,纺织村。那里传统的手工工艺作坊与现代文明生活共存。他们生活富裕,家家都有庭院、小楼、摩托车,还有几家有小汽车,每家都有我国上世纪70年代农村还存在的木质织布机。我下放农村时,我们村里就有,村里的妇女们都会织布,我还帮村妇们牵过纱,如今可能没有人会了。现在,我国云南的第一傣族村里还有,也是供人参观,我去云南时,还参观了。
080822E琅勃拉邦:印度庙
080823A琅勃拉邦: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