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另外,儿童是从游戏中学习的,这个学习是多方面的,除了知识的增长,还有经验的增加,还有自我内心成长,对生活、他人态度的渐渐形成等,这些都是宝贵的学习和增长。很多时候,虽然具体的学习目标没有达到,但是其他发面并没有停止。所以,仅仅为了孩子不愿意被唐诗而打孩子屁股的家长,实在是胶柱鼓瑟了。
附录:背景介绍
陈鹤琴先生儿童七发现:
第一个发现
第二个发现
第三个发现
第四个发现
第五个发现
第六个发现
第七个发现
这一系列的文章可以这样定位,提法来自陈先生,理解和延伸来自我。
陈先生对于家庭教育既注重理论上的探索,又注意亲身实践。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对于儿童天性的七个发现和总结对于家庭教育是有重要价值的,我还没有看到国内哪个当代教育家在这方面比陈先生更有贡献。时过境迁,现在读起来依然收益颇多,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在继承的前辈成果的同时,也应该给予发展。不才对陈先生的发现做一解析,不敢说发展了陈先生的发现,只图能让家长更加便易的运用陈先生的发现,同行能从更多的角度来理解和丰富陈先生的发现。
新浪亲子中心重点推荐篇目:
以下内容为程序代码: <SCRIPT> var $tag='家庭教育,孟迁'; var $tag_code='3c5f72a60cc7aa80f786956ff30f28c6'; </script> |
1 开心
一个人首先要开心,如果连开心都做不到,那什么也谈不上了。有人说,有些时候为了达到某个目标而暂时忍耐痛苦,虽然不开心,但是也很有意义。其实,为了一个目标而忍受的一些东西,并非不开心,他可是身体上苦一点,情感上孤独一点,但是他的内心并非不开心,因为有希望在安慰和召唤他。真正的不开心就是对自己的彻底失望、被动的屈辱和内心不可挥散的空虚与恐惧。
在妨碍人类潜能发挥的诸多因素中,紧张应该是比较突出的一个。人在放松的状态中,思维是开放而且活跃的,而在紧张中是封闭而僵化的,就好比在台上演讲,放松让人侃侃而谈,而紧张让人结结巴巴。
很多时候,我们还是太容易紧张了,这是因为我们从很早就养成了紧张的习惯,每当面对挑战、危险和不确定因素的时候,面对那些在我们心中高高在上的人的时候,面对那些重大的场合的时候,我们总是紧张不已。
这些紧张妨碍了我们自我的发挥。其实有什么值得紧张的呢,只要我们能关注当前的事情而不是外界的环境和事情结果所能带来的影响,我们就不会感到紧张,我们只想着发挥自己,事情就简单了,往往我们在这个时候更出色。
弥散的阳光算不了什么,而如果用凸透镜把它凝聚起来,则可以使物体燃烧。人的精力也是如此,散散慢慢,浑浑噩噩,一天天过去,什么进步和变化也没有,但是,心系一处,持之以恒,就会创造出让人惊讶的成绩,那些让我们尊崇的人必定是善于集中精力的人。据说毛泽东幼年为了锻炼专注力故意到集市上去看书。
有些人看似漫不经心,实际上很专注。但是这种人是少数,更多的人看似紧张兮兮,但实际上用不下心去。往往用百分之九十的时间来关注问题,却只用百分之十时间来解决问题,关注越多,压力越大,精神上已经“苦”的不行了,行动上还没有开始,到最后不做不行了,只好草草了事,好可怜。但是,有几个人敢说自己身上不存在这种现象呢?
4 主动
主动才有机会,以逸待劳只是特殊情况。主动才能成长,尝试越多,经验就越多,应变就越强,阅历越广,就越不容易鼠目寸光、大惊小怪。相反,被动保守则会导致成长停滞。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534b9b010081o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