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墓碑下的历史人物
来源:网络
《墓碑·天堂》(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1月版)一书记述了俄罗斯名人墓地,主要是写了84位俄罗斯文学、艺术大师生前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他们与中国的关系及在中国的影响,还有艺术大师的艺术成果。他们生前不为人知的生活磨难与命运的无奈,人世间留下了他们的业绩,他们高超的艺术对活人是永远的激励。俄罗斯文学、艺术大师的作品影响了中国几代人,但人们对大师的生前命运坎坷知道得不多。此书向大家讲述了墓碑下的历史人物、读者敬仰的大师真实的故事。本报节选刊载。
最早到过上海的俄罗斯作家——伊万·冈察洛夫
在圣彼得堡沃尔科沃公墓里,我又一次来到一座圆柱墓碑前。这是19世纪典型的墓碑样式:一块草坪上,竖着一根黑色的圆柱,顶端托着墓主的胸像,前后左右围着铁栅栏。墓主蓄着连到鬓角的胡须,双目炯炯有神。他在这里耸立了一百多年,见过多少形形色色的人物。它就是俄罗斯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伊万·冈察洛夫(1812年-1891年)。
在冈察洛夫的墓前,我想到三件事。一件是他的几部长篇小说;一件是他是俄国作家中第一个到过中国和写过中国的人;另一件是巴金的哥哥李尧林的墓碑上刻了冈察洛夫的小说《悬崖》中的一句话。
冈察洛夫一生著作不多,主要有三部小说《平凡的故事》《奥勃洛莫夫》和《悬崖》。他本人把它们看成是一部“被一条共同的线索、一种首尾一贯的思想”联系在一起的三部曲。冈察洛夫在俄国文学中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奥勃洛莫夫这么一个典型人物——养尊处优、无力从事任何有益的实际工作的人的代名词。
冈察洛夫自幼对旅行怀有兴趣。长大成人,已写出一部小说之后,1852年,他碰到一个好机会:俄国海军上将普嘉京率领俄国舰队到世界诸国去谈判,需要一位善于写作的人当秘书,冈察洛夫被选中,那一年他40岁。1852年(清咸丰二年)10月7日,普嘉京等一行人,乘坐三桅战舰“帕拉达”号,从彼得堡的喀琅施塔特起航,经过波罗的海、北海,接着从大西洋南下,绕过非洲好望角,越过印度洋、太平洋到达东方诸国。一路上航行一年多时间。
1853年6月14日“帕拉达”号抵达香港,停泊26天。冈察洛夫根据所闻所见写成《香港》一文。8月10日战舰到达日本长崎。普嘉京海军上将到各地进行谈判,这时闻到俄国和土耳其可能发生战争,俄舰掉头开往上海。
1853年11月23日冈察洛夫从长江口随同战舰上的人员改乘商用帆船,前往上海——中国近代首批开放的口岸之一。他来到上海时正值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1842年)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7年-1860年)之间。他亲眼看到英国殖民主义者如何在中国土地上用鸦片商业毒害中国人民,欺压百姓。他到过英、美、法的租界地,出席过美国领事馆的宴会,也参观过中国人开设的饭馆,到过近郊、码头,观察了农民、水手和搬运工人的贫困生活。他逛大街串小巷,写成《上海》一文。他认为:中国人是“商人”,是“出色的手艺人”和“工人”。他预言“这个民族注定要在商业上起重大的作用,也许还不仅只在这一方面”。冈察洛夫到达上海那一天,正好是小刀会的起义军和清朝官兵进行激战的时候。由于他的阶级出身和政治观点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使得他不可能正确地认识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和起义者。他的文字中对革命者有贬恶的用语,但他真实地记录下官兵的残暴,同时也看到小刀会起义者正进行的机智、顽强和英勇的斗争。
1853年6月14日“帕拉达”号抵达香港,停泊二十六天。冈察罗夫根据所闻所见写成《香港》一文。8月10日战舰到达日本长崎。普嘉京海军上将到各地进行谈判,这时闻到俄国和土耳其可能发生战争,俄舰掉头开往上海。
【公共图文】★俄罗斯:新圣女修道院(名人墓)【知青公共频道】
http://www.ynzb.com/bbs/dispbbs.asp?boardid=88&id=46569&star=1&page=1
新圣女修道院建于16世纪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