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 聚 天 心 阁
乐 乎
早在去年年中,我们生产队的知青就约定,2009年春暖花开之际去探访第二故乡——江永。本月中旬,我到长沙与江永农友会合,忙中偷闲,匆匆与湖知网的安乡网友小聚天心阁,时间虽短,却给我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回忆。
因是与同哥“单线联系”的,而且坐上火车后才“接上头”,所以我以为就是与他见见面而已。到现场一看,何止那么简单,不仅安乡版块的版主悉数亲临,几位如雷贯耳的网友到场助兴,就连“网中央”的李姐也来到天心阁与大家欢聚一堂。
我有何能何德,惊动众网友如此隆重接待,不免受宠若惊,万分感动。我与大家虽然是第一次见面,却一见如故,毫无初次见面的拘谨与陌生,共同的遭遇与命运,共同的感情早已将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融洽的气氛和浓浓的人情味,让人如沐春风,如登春台。
虽然早已在网上见识了网友们的“光辉形象”,但决不能代替面对面的接触和亲身体验。沙阳的温文尔雅。然哥的深沉淡定,同歌的热情奔放,笔架山人的满腹经纶,安乡农夫的疾恶如仇,原生态的端庄优雅,马沙的娴淑细腻,宵安的活泼开朗,李姐的大家风范都给我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是文字使我们相识,是文字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许多知青朋友那些直面历史和人生的文字,凸现着某种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的自觉取向,既是回忆,同时也是质疑与思考,在细细的回忆中积累和保存真相的碎片。这些“回顾”、“缅怀”的文字,是珍贵的历史资料,它们可以拼接出知青史的全貌甚至共和国某一时段的历史。
我们这一辈人的“知青情结”或许不被人理解,甚至被误读,但不要紧,正如徐志摩所说:“所以不曾经历过精神或心灵的大变的人们,只是在生命的户外徘徊,也许偶尔猜想到几分墙内的动静,但总是浮的浅的,不切实的,甚至是完全隔膜的。”
昨天从江永返回广州已是凌晨时分,打开电脑。看到网友对我评价的众多“不实之词”,很受感动,特草草写下几句作为回应,多谢厚爱,今后将一如既往频频“献丑,”与大家一道将“安乡知青”版块办得更加有声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