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照片是我今天拍的,为的是应和雨晴那篇精彩的文章和那些精美的照片。
三十多年前,我在湖南农村生活。是一个很努力,很认真的“好农民”。我下放的地方是山区,盛产毛竹(楠竹),于是,我和大多数农民一样,学会了编制竹制品的手艺。起初,我只能干一些“粗活”,如编粪筐(长沙叫箢箕)。慢慢地也学会了一些复杂一些的物件,比如这个篓子、比如捉泥鳅的“纂”、比如晒谷子的晒垫。“家”里要用个筷笼子什么的也不用求别人了。只是像筛子、斗笠一类的精细物品还是手艺不行。箩筐也试着编过,不象样,也不经用,只得作罢。斗笠那更是不消,那是城里那些小姑娘们的拿手工夫。
做蔑匠,最主要的工序是破蔑。不同的产品,要用不同的竹子、竹子的不同的部位,蔑片要有不同的尺寸。比如这个竹篓,要选用水竹,而且要生长二年以上的水竹。到山上选竹子也是有学问的,背阴山上的竹子韧性好,向阳坡上的竹子不易生虫。选好竹子后,破出“二青”,就是表皮下第二道蔑,不急于编。把破好的蔑盘好,捆好放在港里泡几天,为的是增加蔑片的韧性。篓子根据需要,可大可小,可粗可细。上山用,进城用都有不同的尺寸。开始我是照着别人的样子编,慢慢地自己也可以编出象模象样的篓子来了。
80年,我要回长沙了,总要带个纪念品吧?于是,就编了这个篓子带回城里。几十年了,我搬了无数次家,始终没舍得扔了这件从靖县带回来唯一的纪念品。还曾带回一条竹扁担,也是自己削的,到北京后,因多年没用,就朽了。
这个篓子在我家有两个用途:一是去打球。我在篓子里装上手机、钥匙、香烟、打火机、钱包、水什么的,走在大街上,十分“吊”。曾有时髦姑娘问我:老师,您这个“包”真酷,哪儿买的?这第二个用途有些上不得台面:打牌时装钱用。以前打小牌,一块一块的一大堆,放到桌子上不方便也不象样,就搬出这个篓子装。那些手下败将们说:
这个可爱的小篓子因为选料精良,编织用心,还上过油漆,所以不坏不朽,很是耐用。我很喜欢它,准备和秋语兄送我的小凳子(见图)一起传给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