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0号
暹粒吴哥七日游第四天,女王宫Banteay Srei 高布斯滨Kbal Spean 崩密列Beng Mealia
今天的汽车司机姓刘,国语讲得不错。先去女王宫,再去高布斯滨、崩密列。
女王宫Banteay Srei
建 造 者:罗贞陀罗跋摩二世
建造年代:967年
信奉宗教:印度教(湿婆教)。
“女王宫”并不是平日所指的“女王居住地”,因女王宫古迹规模较小,全部采用粉红岩石,岩石上描绘印度神话的建筑墙面装饰的精致雕刻作品工艺特别精致浮雕优美,建筑规模的小巧。即便是在整个吴哥古迹中其造型之美仍然是显得格调优雅、精美绝伦。殿堂墙壁上的优美女神像被誉为“东方的蒙娜丽莎”,故也有人猜测“女王宫”得名来自浮雕上的女神。
女王宫是当时吴哥唯一非国王所建的主要庙宇。它的建造者是罗真陀罗跋摩国王的一位大臣Yajnavaraha。根据奠基石的记载,Yajnyavaraha既是一位学者也是一名慈善家,救助人民于病痛、冤屈或贫苦。庙宇的周围原来是一个名叫Isvarapura的市镇。
女王宫主要供奉印度教的湿婆神,原名 Tribhuvanamahesvara —-- 三重世界的主宰 — 即它供奉的主神湿婆。从现在女王宫的建筑看来分为两部分:东西轴以南的部分供奉湿婆,而以北的建筑供奉毗湿奴。
坐西朝东,长200米,宽约100米,中心为3座并列的塔形神祠和左右对称的配殿。朱红色的塔祠建在一个一米多高的台基上,居中一座最高,约10米。正中的神祠供婆神,南面神祠供梵天神,北面神祠供毗湿奴神。每座塔祠的东、南、北各有一门,门高仅1.2米,礼拜者须弯腰屈膝方能入内。每个门前均有守护神石雕一对,两侧墙上有手持长矛的武士,及仙女的浮雕。塔祠外围3道围塔,内外围墙之间,有拱门,镂花石柱和石碑等。整个塔祠群巍峨壮观,建筑奇巧别致,雕刻细腻优美。每座塔祠上都刻有各种神鬼罗刹的雕像。塔基及其两侧的神龛和门楼上也是千姿百态的浮雕,内容多是记载古代高棉人民的生活情景和抵御外族侵略的战斗场面。1431年吴哥城被暹罗攻陷时,女王宫也遭到破坏。
在女王宫,遇到一个中国团,他们是网上自由组合,叫“某某的——”临时俱乐部,主要是年轻人。请了个中文导游,讲得精彩(潮州人,五十来岁,讲解时满脸的笑容。他说现在正在修一条通泰国的公路。趁他带的队团自由观看女王宫时,他还与我聊了会天。),我一直跟着他们听他的讲解。这个团的成员都十分客气,让我在他们队伍的前面听,他们先离开,临了团员们还一再关照:自助游,一路要自己照顾好自己。弄得我好感动。
高布斯滨Kbal Spean 女王宫继续北去,高布斯滨位于暹粒市东北约50公里,之间有一段路是私人修的,要收过路费(司机出),过路费?不是中国特色吧?还是从中国学去的?
汽车大约开2小时,进入遗址的停车坪,还必须攀登一小时的山路。高布斯滨是暹粒河的源头,河流中的岩石上有许多精美的湿婆神(Siva)雕刻。据说这里共有1000个linga(林迦),这也是高布思滨“千林迦河”名称的由来。我们所能看到的是一块块排列整齐的扁圆形的石头,有点像围棋子。再往上还有一个直径一米多的巨型linga。
在柬埔寨人们将荔枝山、暹粒河、洞里萨湖比作喜马拉雅山、恒河、和印度洋,高布斯滨被看作是高山与大海的连接点。
崩密列Beng Mealia
建 造 者:因陀罗跋摩一世
建造年代:881年
信奉宗教:印度教(湿婆教);
崩密列是一座离吴哥窟40公里,依然沉睡在密林没有修缮的巨大寺院,古迹位于森林深处,损害一直在加剧。这里留有拍《两兄弟》时搭起的木桥、木架。
我也照网上讲的带来些糖果,分发给一路遇到的柬埔寨小孩。我只在杀人场、塔逊寺和神牛寺给过,还是他们问我要的。在神牛寺分了糖果后,弟弟批评我:不要培养人家的这种习惯。本来给得就感觉不是很合适,被弟弟一说更加有压力了。于是决定将所有剩余的糖果全部带在身边,等遇上一个合适的小孩,全部送给他。
今天来到崩密列,工作人员都聚在参道上闲坐,有一个妇女带着一个大约两岁的小孩,大家在逗小孩玩耍。我觉得是个好机会,于是走过去,将所有的糖果全部掏出来给了那个小朋友,我逗他,再找他要回,他就不肯给我了,逗小孩玩耍逗得蛮开心的。然后我向寺院内走,有时漫步在没有光线的回廊,有时走在长满苔藓的屋顶,有一种探险的感觉。走了一段,我发现一个工作人员老等我,我不知道她为什么要跟着我,开始还有点害怕。走了一段,为解除迷惑,我主动与她打招呼,这时我才发现她其实也是小心翼翼的跟着我。见我与她打招呼了,她试探着与我并排,最后她一直搀扶着我游完崩密列。我将我身边所有可以送她东西:发卡、小香皂、湿纸巾、风油精,全部送她表示感谢。还给了一元小费。
但我总感觉她走路不那么顺当,快出寺庙时,我小心翼翼地问她:“你的腿……”她撩起裤腿给我看,假腿……,并告诉我是地雷炸的。挺后悔只给了一美元小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