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青情结(四)
……之 三乡P K 在我的一生中,亲密接触过三个农村。即:我的籍贯老家、我知青下放点、以及我的婆家。 亲密接触第一乡:我的老家。
我的籍贯老家在江苏常州,虽然我的亲人都是城市户口,但是祖上有田产在乡村。所以爷爷奶奶就一直长期居住在乡下,儿时常常跟随父母回到家乡。那是一个在乡间的小路上,可以闻到瓜果飘香;在夜晚的池塘边,可以听见青蛙歌唱的地方。 冬天去了,我们时常在草房里,爬上高高的稻草垛躲迷藏、雪地里支撑起簸箕捉麻雀;暑假去了,最兴奋的是白天在村边的小河中,抓小鱼小虾;晚上跟着爷爷去守瓜田,一大片碧绿的叶子下躺着一个个圆滚滚的大西瓜,黄灿灿的金香瓜。萤火虫在眼前飞来飞去 ,姑姑为我们找来小瓶子 ,把萤火虫关在瓶子里当照明用…… 亲密接触第二乡:我知青下放点。
我当知青下放在浏阳东乡。在这里,我品尝了既甜蜜又苦涩的初恋;也是在这里完成了我终身职业的跳跃;还是在这里我经过生活的历练,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 与农民兄弟的共同劳动,让我知道了粮食的来之不易,对“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有了更深沉的了解; 与农民姐妹的相处,她们的勤劳,淳朴、培养了我开朗乐观、知足常乐的性格; 与浏阳山水的接触,我沐浴了大自然的灵气; 与浏阳人的交往,我养成了热情、勤奋的性格。 亲密接触第三乡:我的婆家。
我的婆家,在江华瑶族自治县,与广西毗邻。 那是一个比较闭塞、落后的农村。有桂林那样的山,但没有桂林山的奇、秀、险;有漓江那样的水,但没有漓江水那么静、清、绿。加上语言的不流通,生活风俗的不习惯。嫁入瑶家30年,去的次数屈指可数。 家乡,很富庶。但她毕竟只是我儿时假期生活的点缀。 婆家,是家庭的一个部分,但她毕竟太生疏。 浏阳,这里的山清水秀引导我走过了青年时代中最青涩、最迷茫的一段路程。留给我的是可贵的精神财富。她早已融入了我的情感之中。是我一生留恋的地方……
英夫斯基在茶座发表的文章《故乡?啊。故乡......》中有这么一段 ——“现在,人对故乡的辨识就是一种精神溯源…… 一个人一生也许会不止一个故乡,只有那些对个体命运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地方,这就是我们的故乡。” 所以,称知青下放的浏阳为第二故乡,也就一点也不为过了。
题外话: 我出生在萧山,有个“山”,老公出生在“尖山”,也有个 “山”;我籍贯江苏的“江”三点水、安家在湖南的“湖”又是三点水,下放浏阳的“浏”还是三点水。所以对山和水情有独衷。故取名:山点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