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博导定宜庄著的《中国知青史·初澜(1953~1968)》和近代史所著的《中国知青史·大潮(1966~1980)》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11年后,近日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再次出版。这期间,有关方面审查了一年多。定、刘都是研究清史和满族史的专家,他们为什么在没有研究经费的情况下,他们历尽艰辛,在国内外寻找翻阅大量文献资料,经过大量当事人口述史研究,最后写出94.5万字的《中国知青史》?
他们都在内蒙古插队,有知青情结只是其中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他们牢记史学家的神圣职责,要还原真实的历史,让后来的人了解上山下乡运动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如今,当人们把审视历史的焦距对准“上山下乡运动”时,看到的还只是模糊不清的轮廓。关于他的真实面貌,人们仍缺乏基本的了解,即使是这场运动的亲历者,有何尝不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难怪人们围绕这个话题,会流露出那么浓厚的兴趣,会提出那么多的为什么。
刘小萌说:“将上山下乡运动波澜起伏的历史如实告诉读者,是本书的首要任务。历史是不应忘却的。特别是对我们这个在几十年风风雨雨中经历了不少挫折、走过了不少弯路的民族来说,时时聆听历史的回响,从中汲取教训,获得启迪,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
定宜庄说:知青下乡“是一场部署得相当完备,组织得堪称周密,操作一度进行得也颇为理想的活动。只有当国家机器非常强大,党和政府在人民尤其是青年中具有很高权威的条件下,这种运作才是可行的。然而,即使一度取得了成功,这场活动却终于未能避免失败的结局,教训是异常深刻的。分析和讨论这一决策产生的原因,国家为贯彻这一措施所进行的各种努力,并由此探究这一活动最终失败的教训,是本书的主题。”
3月8日,在北京中关村图书大厦举行的“《中国知青史》新书座谈会”上,与会知青、专家学者、媒体记者、大学生等与两位作者进行了互动交流座谈。《炎黄春秋》主编吴思认为,此书作者以史学家的平和态度来研究知青史,虽然自己是知青,卷进去了,但又跳出来了,全书客观分析,没有自我神话的倾向。北京大学“红卫
在座谈会上,左起:定宜庄、刘小萌、刘小佈、关纪新、史卫民。杲文川摄
兵”研究专家印红标教授认为,“文革”浩劫,千万青年学生由红卫兵变成知青,深受其害,作者做出了全景式的描述,本着对历史有一个交代的信念,扎扎实实做学问,使只知上山下乡一些片段的人,能够通过此书了解全貌。知青史是“文革”的一个组成部分,知青史是有幸开放的研究领域,欧美学者、海外华人都做出许多的研究。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主编关纪新认为,我们的民族善于掩盖历史,抹杀思想,不知荒废了多少历史反思的机会,一些历史被特意的程序给格式化了。此书作者在没有经费的情况下,坚持多年研究,体现了学术人的良知。某文化公司岳建一认为,真实是历史学的灵魂,作者具有胆识,不畏艰辛,小心求证,尽全力还原历史真相,使此书成为后人了解这段历史不可逾越的著作。
两位作者在最后发言中认为,砍去历史就是砍去未来。我们是为孩子们写的,不要因盲目而盲从,因无知而无畏,因愚昧而受利用。不要遗忘历史,不要让悲剧重新发生。这是社会历史学家的责任。
座谈会由《中国生产建设兵团史》作者、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史卫民主持。出席座谈会的还有:《血色黄昏》作者老鬼(马波)、《中华读书报》主编庄建、华能集团新能源公司副总经理刘小佈、北京知青网站长姜成武、《无声的群落》主编之一卢晓蓉、中央民族大学音乐系副教授斯琴高娃、《草原恋》知青网站负责人谢小庆等。
《中国知青史》将在凤凰网读书频道连载,并由凤凰网读书频道、凤凰网历史频道隆重推荐。
中国知青史-初澜
凤凰网网上阅读联接地址:
http://book.ifeng.com/book.php?book_id=1210
|
本书是《中国知青史》的前半部分,迄止时间为1953年到1968年。根据官方文献档案与当时的公开出版物,分析和叙述了“文革”前知青上山下乡作为一项正式的国家安置政策出台、演变和形成的过程。
20世纪50年代曾以热气腾腾、充满希望的时代形象留在一些过来人的记忆中,留在文人的笔下。但50年代有50年代的社会问题,50年代形成的模式几十年难以扭转,错误和偏差也影响了以后的几十年。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在50年代作为一项政策的出台,就是这样的大树结下的一个苦涩的果子。 这项政策是从动员家在农村的中小学生回乡务农开始的。
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安置工作成为国家的一项专门工作,随着它作为一项政治运动在全国的普遍深入展开,"知识青年"逐渐成为社会上公认的专用名词,取代了以往常用的"中小学毕业生"、"青年学生"等说法。
"文革"使这项工作变成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运动,它的结束,并不是如周恩来当年预期的那样,是因为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控制了人口的发展。但我们可以回过头来设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一切变化,如果这一计划能够按照原来的方案实施,它就真的能进行下去而且得到成功吗?
1966年6月,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发。国家、民族乃至每一个人的命运,都由此发生了突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也概莫能外。可是,当"文革"前的几乎一切制度,尤其是由刘少奇主持制定的一切制度都被作为"反革命修正主义黑货"而被打倒之后,唯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政策,却从整体上被肯定下来。 知识青年们进行了第一次公开的抗争,他们的呼声立即就被"文革"中兴起的其他狂潮淹没了,很少受人重视,几乎无人倾听,更少有人记起。但是,从这些呼声中所暴露出的问题是深刻的,它被如此漠视这一现象本身,也颇为发人深省。
中国知青史•大潮
作者:刘小萌
出版:当代中国出版社
定价:62元
ISBN: 9787801707840
出版日期: 2009-01
版次: 1
标签: 知青 文化大革命 上山下乡
所属分类: 正史•杂谈
【本书简介】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席卷全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当代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篇章。本书就是对这一运动历史的研究。全书分为序论和上、中、下三篇。序论部分,扼要叙述“文革”前上山下乡活动的兴起历程,是展开全书线索的铺垫。上篇《大潮涌起》、中篇《再起高潮》,将“文化大革命”十年间上山下乡运动前后衔接的两次高潮分别叙写,对“再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运动中出现的严重问题、极左影响的加剧、知青中的“政治冤案”、知青觉悟的历程等专题作了比较深入的考察。下篇《大潮跌落》,分析了“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迅速衰落的前因后果。对知青问题的“拨乱反正”和震撼全国的“返城风”是该篇阐述的重点。全书最后得出了关于这场运动的若干结论。本书既是一部内容翔实的知青上山下乡史,也是了解中国当代史、首先是“文化大革命”历史的必要参考书。
【目录】------------------------------------------------------------------------------------
第一部分
中国知青史:大潮(一)
曲折等人动身前往内蒙古牧区时,声势造得很大,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北京日报》都及时进行了专题报道,充分肯定了他们选择的道路。《北京日报》的短评号召一切可以到农村去的知识青年向他们学习。中学红代会机关报《兵团战报》高兴地预言:"在他们的带动下,全市、全国一个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正在轰轰烈烈地兴起。"
1.红卫兵吹响进军号
2.第一声号角
3."飞向草原的雄鹰"
4."做一颗红色的种子"
5."尽染东方一片红"
6.杜家山上的新社员
7."老三届"的足迹(1)
8."老三届"的足迹(2)
9."老三届"的足迹(3)
10."老三届"的足迹(4)
11.下乡知青的安置:地点的选择(1)
12.下乡知青的安置:地点的选择(2)
13.下乡知青的安置:地点的选择(3)
14.下乡知青的安置:地点的选择(4)
15.下乡知青的安置:地点的选择(5)
16.安置经费及物资补助(1)
17.安置经费及物资补助(2)
18.安置的方式(1)
19.安置的方式(2)
20.安置的方式(3)
21.农场(兵团)知青的安置(1)
22.农场(兵团)知青的安置(2)
23.农场(兵团)知青的安置(3)
24.农场(兵团)知青的安置(4)
25.农场(兵团)知青的安置(5)
第二部分
中国知青史:大潮(二)
"文革"后期,越来越多的知识青年遇到了婚姻问题。上山下乡的特殊场合,使这个问题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婚姻,而成为运动中纠结着诸多矛盾的一个焦点问题。剖析这个问题,有助于加深对运动性质和一代青年悲剧性命运的了解。下面从知青的婚姻政策、知青婚姻率、知青婚姻类型、已婚知青的窘境四个方面展开讨论。
1.婚姻--一个日愈凸显的新问题
2.婚姻政策(1)
3.婚姻政策(2)
4.婚姻率的分析
5.婚姻的类型(1)
6.婚姻的类型(2)
7.婚姻的类型(3)
8.婚姻的类型(4)
9.已婚知青的窘境(1)
10.已婚知青的窘境(2)
11.政治冤案:"一打三反"运动…
12.政治冤案:"一打三反"运动…
13."共产主义自修大学"案
14.陈卓然"二·一二反革命案"
15.任毅《南京知青之歌》案(1)
16.任毅《南京知青之歌》案(2)
17.现代"文字狱":王亚卓致书…
18.现代"文字狱":王亚卓致书…
19.现代"文字狱":张扬与《第…
20.现代"文字狱":张扬与《第…
21.知青觉悟的历程:接受"再教育&q…
22.知青觉悟的历程:"思维的本性…
23.知青觉悟的历程:"思维的本性…
24.知青觉悟的历程:真理的呐喊(1)
25.知青觉悟的历程:真理的呐喊(2)
26.华国锋坚持"过去方针"(1)
27.华国锋坚持"过去方针"(2)
28.华国锋坚持"过去方针"(3)
29.知青问题的拨乱反正:关于真理标…
30.知青问题的拨乱反正:关于真理标…
31.知青问题的拨乱反正:一篇振聋发…
32.知青问题的拨乱反正:一篇振聋发…
33.知青政策的调整(1)
34.知青政策的调整(2)
35.知青政策的调整(3)
36.恢复高考制度(1)
37.恢复高考制度(2)
38.恢复高考制度(3)
39.平反冤假错案(1)
40.平反冤假错案(2)
41.重大冤案的昭雪(1)
42.重大冤案的昭雪(2)
43.重大冤案的昭雪(3)
44.典型人物的归宿(1)
45.典型人物的归宿(2)
46.为知青典型落实政策(1)
47.为知青典型落实政策(2)
48.第二次全国知识青年工作会议的召…
49.第二次全国知识青年工作会议的召…
50.第二次全国知识青年工作会议的召…
第三部分中国知青史:大潮(三)
1979年前后,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相继发生上山下乡知识青年集会、游行、请愿和哄闹政府机关的事件,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人们把它称为"爆炸性的问题"。由于各地知青都把"返城"作为基本的诉求,所以这次席卷全国的风潮又被称为"知青返城风"。
1.震撼全国的返城风:
2.震撼全国的返城风:
3.震撼全国的返城风:
4."今夜有暴风雪"--黑龙江农…
5."今夜有暴风雪"--黑龙江农…
6.云南农场知青"胜利大逃亡"(1)
7.云南农场知青"胜利大逃亡"(2)
8.云南农场知青"胜利大逃亡"(3)
9.一波三折的新疆农场知青返城风(1)
10.一波三折的新疆农场知青返城风(2)
11.一波三折的新疆农场知青返城风(3)
12.一波三折的新疆农场知青返城风(4)
13.一波三折的新疆农场知青返城风(5)
14.一波三折的新疆农场知青返城风(6)
15.一波三折的新疆农场知青返城风(7)
16.城市飓风:上海市"二五"卧…
17.城市飓风:上海市"二五"卧…
18.城市飓风:上海市风波再起(1)
19.城市飓风:上海市风波再起(2)
20.城市飓风:上海市风波再起(3)
21.城市飓风:上海市风波再起(4)
22.几段插曲:关于《骗子》的风波(1)
23.女垦荒队员的呼吁
24.回乡知青的要求(1)
25.回乡知青的要求(2)
26.最后的风采(1)
27.最后的风采(2)
28.最后的风采(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