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峦叠嶂的中国文化
动漫卡通/文
我圈子里的朋友大多是中产阶层,或者是富豪。单纯地从物质层面上看均是锦衣玉食,生活上无忧无虑,唯独子女的受教育问题颇为困扰。基于我是他们的律师朋友吧,朋友们常征询我的意见:“趁早把子女送去国外读大学如何?”大概是受中国传统中庸文化的影响,每次面对朋友们的征询,我总是考虑如何讲得恰到好处,既不给朋友送子女去国外读书的美好心愿浇一盆冷水,也不愿朋友的子女将来变成“四不像”,故而不敢讲出自己内心真实的看法,我把自己对此类问题的真实看法写在博客里,惟愿我的朋友们看到后,能静静地思考,作出恰当的决定。
一:不要误解文化
什么是文化?我最接受的解释是余秋雨先生对文化的理解,文化是以人为本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因为,这个解释最符合文化产生的背景。在原始和早期的农耕社会,人们在一定的、不变的区域中生活,信息的对接几乎为零。当人类生活的目的性与自然性相侔时,便会产生出一种地域文化,这种文化中的元素便是沉淀的人的思想和人的生活方式形成的民俗。思想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感知,民俗是人对生活方式的喜好。因此,文化本身是没有好与坏、先进与落后之分的;只存在不同文化的多元性共存、不同文化的相互交融。认为西方文化比中国文化先进,西方文化比中国文化好,这种认识本身就是基于对文化的误解而产生的思维理念错误。当你误解了文化而产生错误的认识后,把你的子女在中学阶段就送去国外,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子女不可能在义务教育阶段通盘了解,国外求学的3至5年时间,子女更不可能了解透彻西方文化。导致的结果必然是子女不甚了解中国文化,更不了解西方文化,而成为钱钟书先生的小说《围城》里方鸿剑式的人物,“四不像”的文化怪胎,就连说句话都是中文夹英文,英文夹中文。
二:中国文化重峦叠嶂值得一辈子鉴赏
悠悠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如果把它画成一幅浓墨山水,那是一幅重峦叠嶂的文化美图。我不是学者,我姑且以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肤浅了解来描绘这幅山水画。
第一重山:夏、商、周至公元前3世纪。
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前的中国文化,统称为“先秦文化”。对“先秦文化”,我的理解是中国文化最具思想性的文化。余秋雨先生在他写的《千年一叹》一书中这样描绘过这一时期世界文化的灿烂:“希腊学者在爱琴海边思考人与物的关系;印度学者在恒河边思考人与神的关系;中国学者在黄河边思考人与人的关系。”这个轴心时期,世界的思想者们在不同的区域思想着不同的问题,中国文化在这个时期最具思想性,文化的思想性特点在于变革与维新。
《诗经.大雅.文王》里有句经典的诗文“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品》里有句经典诗文“如将不尽,与古为新”。这四句经典诗文,温总理在两会期间谈进一步解放思想时,就引用说明中国文化历来主张变革、创新的思想性。中国文化的思想性何止温总理引用的例证,商汤盘就铭刻“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经》记载“刚健日新”......不一而足。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化出现“诸子百家”的空前盛况,各种学说、学派包容并兼,尤以儒学为尊,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推崇“法家”,焚书坑儒,中国文化的思想性才在大一统的前提下僵化。
第二重山:公元后7至9世纪。
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到唐太宗李世民这一时期,在经历了汉、魏晋、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后,中国文化随民族融合包容并举,并兼容世界文化,形成中国文化史上的鼎盛时期。以儒学行事,以道学心态生活,以佛学慈悲为怀面对苍生,造就了中国人独特的行为处事风格,更显中国文化的独立性。
第三重山:明清时期。
从宋、元两个朝代开始转折,到明清科举制度建立,八股文的出现中国文化开始出现僵化。尤其到清朝,自以为是的大清帝国,摒弃文化的多元性、融合性,闭关锁国,一部屈辱的文化史血淋淋地震撼国人。
这样的一幅中国文化图画,有学术的繁荣,有国力的强盛、衰败,所呈现出来的重峦叠嶂的文化,每一个中国人就是穷尽一辈子也读不完、学不完、用不尽。作为一个中国人,未学好国学,不懂中国文化就离开本土,就算是你到国外就学回来,不了解中国文化,中国国情,不谙中国人的行为处事方式,又谈何学成归来报效国家?充其量只是一个好听的称呼“海归派”,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三: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认同文化的多元性,秉承世界文化的融合性,让子女学好国学,明白中国人的行为处事方式,在子女自身能力或者家庭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才能选择让子女出国求学,这是我的看法。唯有如此,才能“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我们的子女才不会形成“文化怪胎 ”,不会成为“方鸿剑”式的“海归人物”。否则,父母所得到的仅仅是子女被称为“海归派”的虚荣称谓 ,满足一时的心里虚荣,望子成龙,子不是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