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宗棠原来是冒名?
清道光年间,湖南湘阴县出现了两个左宗棠。两人的家只隔着一条湘江,一个住在河西,一个住在河东。两个左宗棠一个是真的,另一个则是冒名顶替的。
1832年,湘阴县原只有一个左宗棠。他住在湘江西岸的文洲围,是年近花甲的老监生,乡试考到快六十还没通过。他心灰意冷,打算一辈子平平安安度过,没料到会有人来跟他争名分。
1832年秋天,湘阴县出现了第二个左宗棠。文洲围对岸有个界头铺,有一座左家塅大屋,这里住着一个年轻的后生,名叫左宗樾,他与河西左宗棠为同族本家。那年左宗樾二十岁,遇上乡试开科,见二哥左宗植打点行装要去省府长沙赶考,就对二哥说:我也要去。左宗植向弟弟扬一扬手里的一张纸,说:你没有这个东西,人家不会让你进考场。
左宗樾知道,那张纸就是生员证书。因为他没在官学念过书,所以没有此证。左宗樾想起两年前随父亲到文洲围拜年,在老监生左宗棠家见过他的监生证书。左宗樾对二哥说,宗棠老爹不会再报考了,我去把他的监生证书借来一用。二哥听后同意。
兄弟俩找到左宗棠老爹,苦苦哀求,左宗植表示愿出三石谷子做报酬。在情与利攻势下,左宗棠将监生证书有偿转让给左宗樾。左宗樾混进考场,考取第十八名,中了举人。从此,在官府的举人名册中,左宗樾就做了左宗棠,湘阴县左宗樾这名字不复存在。
中了举人的“左宗棠”从此官运亨通,最终成为世人熟知的湘军著名将领。这段掌故,见诸正史的记载只有寥寥数语:纳资为监生,应本省乡试。
(摘09。3《每周文摘》,作者王纪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