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我的一篇旧博文,现发上来与朋友们共勉:
记得在《古诗源》里有首诗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苍然而泪下。
此诗读来确让人有人生悲凉之感。还有王羲之在著名的《兰亭集序》中也发过“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的感慨。
的确,是生命就有个从生到成长,再到衰老而后离去的过程,人往往想到死意味着丢失一切,而怀着极大的恐怖。我对这一点的看法不同,我觉得人生就像擀面杖,中间鼓鼓隆隆,两头细细直至尽头,而这两头都是空空如也的,其开端则是弱小的,必须用手握着而让中间部分做功。
既然擀面杖的两头都是一样的,那又有什么可怕的呢?你说生存的危机,那幼小、青年就没有生存危机啊?不是一样吗!当你还没有来到世间时,这个世界对于你来说是虚空的,是真正的“黑洞”,而当你离去时不也一样吗?这中间起作用的就是人的情感,人的思想和感觉,因为已经有了几十年的生活积累,有一种难以割舍的“留恋”
如是,就产生了年轻人的遐想与期盼,冲动与茫然;在行为上则表现出往“成熟持重”或者“老练”这头靠,而中老年则产生了怀旧与危机感,恐老与收敛。其行为上表现为“装嫩”、“逞英雄”,拼命往“利索”“成就”“朝气”这头靠,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都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也许这其实客观上是一种社会的“积极因素”吧!
我想,不论怎么样你就往前面走!过去的已经是绝对的历史,而未来却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相对”,就看我们怎么去写,去充分地享受和感觉自己的存在,享受大自然所赐予的一切!我们存在时是一种美,我们哪一天离去了,也是一种美,一种静谧的美,一种绝对空旷的美!
伟大的文学家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说过:人生世上,祗须合眼放步,以听造物之低昂。这是消极吗?不是,是一种人生英雄主义!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更是积极: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说的这支人生“擀面杖”的两头都是非常结实有力的!同时也告诉我们,好好把握这两头,能使中间更充实有力,能更坦然地面对人生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