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论坛首页联系我们论坛帮助
>>
搜一搜相关精彩主题 
湖南知青各地知青靖县知青 → [原创]<知青札记>之6:1973年长沙一瞥(下)

您是本帖的第 348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原创]<知青札记>之6:1973年长沙一瞥(下)
大队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老知青
文章:623
积分:6652
注册:2008年12月5日
楼主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大队部

发贴心情
[原创]<知青札记>之6:1973年长沙一瞥(下)

1973年长沙一瞥(下)

9月9日,晴

    我从小就喜欢挤在人群中观看热闹的丧事。当然,我也喜欢或更喜欢看红喜事——结婚,但在我23岁的经历中还没有过这样的幸运——哦不,有过一次,在太阳坪。

    白喜事吸引我的不是肃穆的灵堂、精制的上书“云游仙岛”的花圈,也不是一幅幅高悬的祭幛——尽管这些东西并没有引起我产生任何与“死”有联系的意识,而只给了我眼花缭乱的感觉。吸引着我并使我至今还保持了观看热闹丧事的兴趣的是一班“儒者”——吹鼓手的表演,以及丧礼过程中引人发笑的内容。

今晚三泰街王家的丧事真热闹!在这条小小的、向来是冷冷清清的小巷子里,发出了持久的、此起彼伏的巨大声响。成百的人,象一个活塞似的挤在不到十米长的地方,把这条小巷从中间堵得无孔无隙。大概这种盛况是小巷居民从未见过的吧。

    从住在滇黔别径的同学家出来,就看见这里正在办白喜事,铜管乐队起劲地吹奏着一支使人只想翩翩起舞的华丽的曲子。我费了一点力气,挤到灵堂前面。耀眼的灯光、花花绿绿的花圈和祭幛使我马上眯起了眼睛。灵堂正中,挂着一块巨大的白布,下面是一张方桌,摆设着供品。一个漂亮的大花圈放在桌子前。白布上挂着四个小花圈,连起来看写着“追悼纪念”的字样,当中是死者——五十二岁的王母大人——的照片,她正慈祥而高兴地注视着眼前的一切,大概心里是满意的。来帮忙的街坊都是年轻人;他们忙碌地进进出出,或者叼着今晚为他们大量发放的香烟,坐在长条凳上扯谈,为死者的不幸早逝发一通并不哀伤的感慨。

    灵堂左边是一班国乐队,几个缩头缩脑、愁眉苦脸的中年汉子围着两张方桌吞云吐雾;桌上摆放着两支古香古色的大唢呐,以及香烟茶水之类。右边是正在奏乐的铜管乐队,他们也围着两张方桌(这里不知为什么尽是方桌!)。乐曲奏得整齐响亮,听得出有一种洋洋得意的情绪。一个胖子全神贯注地敲打着大鼓和钹,击出“蓬、嚓、嚓,蓬、嚓、嚓”的三拍子节奏,并不时地在乐曲的关节处重重地击一下大镲,以打破旋律的平庸感,提醒人们:嘿,这是要处,音乐最出味的地方!另一个枯瘦的老人用他职业化的漫不经心然而异常准确的手法,无精打采地击打着小鼓。他旁边一个小学教员模样的人,用同样的冷漠神态吹着撒克斯风。在这个小小乐队的成员中,最起劲的要算那个吹小号的年轻人。由于他吹奏的是乐队的主要乐器,于是他便俨然地以主角自居了。小号的响亮乐音指挥着、点缀着、逗引着整个的旋律,时不时抛出0大大  0大大 的后半拍,或游弋在主旋律之外,奏出花哨的、连串的、令人惊叹的加花,就象一个顽皮的小孩,在天赋的空间随心所欲地驰骋着自己的幻想。然后,乐曲戛然停止——管乐一般都是这样结束的,那青年用一个漂亮、潇洒、从容、自若的动作放下了他的三键喇叭,随即轻松地与邻座谈笑风生,全不以刚才费力的吹奏为意。啊,这是音乐界成百上千个小小狂妄者中的一个。这样的音乐是喜庆的英雄凯旋曲,决不是哀思的表达。

    于是管乐所没有表达的情绪,便由国乐来抒发了。在国乐这边的方桌旁,出现了一个精干标致,留着一抹唇须的年轻鼓师。他轻咳一声,那几个中年汉子仿佛活了过来,在他击出一连串极为复杂的鼓花后,两支大唢呐奏出了苍老古奥的悲调。这种乐器的音色内含一股极强的粘力,通过它的旋律把人连拖带拽拉回到中国五千年悠长而神秘的过往中去,使你不得不陡发思古之幽情,想起那些神仙鬼怪的传说,想起那些长袍峨冠的山洞道人,想起楚辞的《招魂》。迷信是一种感情状态,而从这两支细窄的木管里发出来的呜呜咽咽的声音正好惊醒了、撩发了人们这种被现代科学压抑已久的感情。一但在这种感情中沉溺,便会生出对死亡的恐惧和对游仙的向往。我看见很多人脸上变了色,尤其是靠近国乐这一边的人,有的神情哀恸,有的眼神迷茫,看来已经开始进入某种状态了。

    突然响起了一阵鞭炮声,围观的人群立刻乱了起来,你挤我,我挤他,粗野的咒骂,混合着汗臭味的空气,锣鼓、喇叭、车铃声,“让路让路”的吆喝,这一切似乎汇成了一股冲击波,使得巨大的、横跨小巷的蓬架也发出了危险的破裂声。灵堂对面蓬架的高处,一排排地坐满了小孩和青年男女,他们就象在戏院或在运动场一样观看着,发着议论。蓬架的动摇也没有使他们改变位置。这时,国乐的余音还没有拖足节拍,雄壮的管乐又莽撞而急不可待地响起。但这不是在灵堂右边的那支管乐队,而是随着鞭炮声刚到的一班人。为了显示自己强大的实力,他们全体站立,列队演奏了一支进行曲。谁也不会小觑了他们,因为他们有三只小号,这就使得乐曲格外地响亮。由于除了灵堂右边,还有一个管乐班(天晓得丧家为什么请这么多管乐!)沉默地坐在一边,好象在心里作着比较,所以,他们想一炮打响,震惊全场的图谋是心照不宣的。突出的角色是那个吹大号的壮汉,他的脖子涨得象水牯的脖子,眼球象要爆出来,嘬着厚厚的嘴唇拼命往那个似乎永远灌不满的号筒里吹气。在这一片震耳欲聋的巨响笼罩下,国乐师们脸上露出了假装的笑容,好象看穿了这三班管乐同行相互较劲的底细。对于他们来说,这早已不能激起所谓的好胜心了,这一类场合他们经历得太多了。只有一个人例外,就是那个标致的年轻鼓师。他焦躁地轻击着鼓边,身子不安地扭动着。虽然那些争强斗胜的喧嚣与他们无关,但他更因此而感到愤怒。因为这意味着他们被完全冷落,尽管事实不一定如此。因此当新来的管乐队用一个结实的顿音结束了演奏时,他便立即抢先行动,不由分说,迅速地发出了如急风骤雨般的鼓点。他的搭档们忙不迭地抓起自己的钞钹,一下一下跟着敲打起来,唢呐好象不太情愿,一开始就噎住了,发出尖锐的怪音,接着在铜器的撞击声中发着干涩的牢骚。这一阵的效果与刚才简直大相径庭。或许他们现在所表达的情感不是对死者的悲悼,而是对这个小胡子的埋怨。但他却置周围的一切于不顾,双唇紧闭,奋力地挥动鼓棒,直似要把他的所有对手统统赶到他胯下那面桶形羊皮鼓里去为止!

   等到冗长而破碎的国乐终于休止时,被挤到现在才吭气的第一班管乐队决心拿出他们精心排练、不到名誉攸关的时候不拿出来的曲目。彼此交换了一下眼色后,大号奏出了笨重的引子,然后,全体一致吹出了刹那间使人心潮起伏的关键乐句!敲大鼓的胖子更沉着、更自信,在所谓的“要处”给出的一击也更加有力。连那枯瘦的老人也忽然振作起来,面露狰狞之色,给细碎的小鼓点加上了大量的花。使人费解的是,他这样做是出于演奏的需要呢,还是那位国乐鼓师复杂的锣鼓经在他衰老的心境里激起了好胜的涟漪?总之,他哆嗦着青筋暴起的双腕,使他的鼓声和谐地融化在一片令人动容的交响之中。

    当这一切都终于结束了,才是追悼会正式开始的时刻。但这片刻的安静却造成了更大的混乱。人们都想挤到前面去看仪式,因而比方才挤得更厉害。这个由人体自动粘成一块的活塞在膨胀,无法分辨的声音交杂在一起,轰击着人的耳膜。人人都用力伸长脖子,却忘记了保护自己的口袋;女人们忘记了自己拥有的丰满胸脯,让那些青春萌动的小年轻假装不经意地把手长久地搁在上面。蓬架更加剧烈地摇晃着,我听见了小孩的惊叫。为了看得清楚一些,我干脆退到灵堂对面的砖瓦砾上,正好地上横着一根圆木,我站上去,清楚地看见了——

    原来那个标致的鼓师还是个“祭师”,但我实在想不到他的嗓子里居然会发出阉鸡似的声音。他站在灵堂正中的方桌边,尖声叫道:

   “管乐一组奏——”

    灵堂右边的管乐队吹起了一支徐缓的、深沉的曲子。原来他们被编为“一组”了,这真是殊荣啊。那二组、三组又是谁呢?国乐的位置又怎么摆呢?

    哀乐声中,鼓师又说了几句话,于是忽然站在他前面的一群人便呼天抢地地哭了起来。

   “乐止——”

    接下来是有关人等挨个上去致悼词,我听了半天也没听明白,全让嘈杂的声浪搅和了。但我看得出他们的沉痛表情不是装的,虽然我身边不乏有人指指点点,嬉笑怒骂。

    然后,鼓师宣布所有的乐队同时演奏,然后迅速回到他的老位子上,派头十足地发出鼓点。原来没有第二、第三的排序了。于是前所未有的巨大分贝响彻了三泰街,整条巷子都在颤抖。此时已经没有了音乐,只有相互撞击的响声。

    我觉得意兴索然。本想看到更精彩的擂台赛,没想到就是这样草草收场。一直担心会垮塌的蓬架被太多的围观者“拥护”着竟也安然无恙,而我是在等待着(当然不是期待着——我没那么坏)它的轰然散架的。

    但是,我今晚的时间并没有白白浪费。因为,当那鼓师捏着尖细嗓子唱起油滑的悼歌时,我看见一个在乱糟糟的人群中安静地站立着的......瞎子。他拄着一根通条似的铁拐杖,侧着头,谛听着,脸上浮出感悟的、痴迷的笑容。

    后记:1973年于我而言是一个转折。这一年我读了大量的书,包括老的世界名著和新的苏联小说如《你到底要什么》、《多雪的冬天》等,并且作了很多笔记。我沉迷在此间,没有人要求我这样做。其实,我和当时很多年轻人一样,在寻找自己,在探问“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到何处去?”表面上无所事事,内心却彷徨痛苦。这篇长沙“一瞥”或许可以算作当时心境的反映吧。本来不想放到乐园里来的,因为我在乐园的宗旨是“不是知青事不谈”;但又想我既是如假包换的知青,我的事不就是知青的事吗?所以才有此一举。

<--EndFragment-->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9/3/6 11:43:00

如果您不会发贴或者不会发图片,请参看《入门帮助》,里面有详尽提示。

呵呵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等级:超级版主
文章:2436
积分:100998
注册:2005年9月1日
2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呵呵

发贴心情

不管你是不是知青,不管什么事,只要不违规,都欢迎来此发表。

白喜事的灵堂在长沙见过不少,但都是绕到而行,从未观望过。

几支乐队相撞,那场面,那声音想必有蛮“壮观”。


嘻嘻、哈哈、呵呵!笑对人生,心情舒畅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9/3/6 12:48:02

如果您不会发贴或者不会发图片,请参看《入门帮助》,里面有详尽提示。

刘晓阳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头衔:知青
等级:老知青
文章:612
积分:6549
注册:2007年10月5日
3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刘晓阳

发贴心情
行云流水,娓娓道出长沙73年的“追悼纪念”来。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9/3/6 13:45:48

一帖最多只能发二个栏目,请勿一帖多发!

没有忘记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等级:版主
文章:4485
积分:27589
注册:2007年1月7日
4
 点击这里发送电子邮件给没有忘记

发贴心情

很细致的描写。看来大队部当年就是一个很注意观察生活的人!


ip地址已设置保密
2009/3/8 5:03:49

 4   4   1/1页      1    
湘ICP备05003987号

湖南知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