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亲之花
-----献给“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
多年前, 第一次听到外国人称为母亲之花的康乃馨的名字,觉得很是柔美动听,想象中康乃馨一定是有着牡丹的雍容富贵,有着兰花般的高洁,光芒四射的奇花。后来在花市寻到了康乃馨,第一眼让我大失所望:她竟是小小的草花!当时那里只有一种深红色的花,花朵的直径约4公分,花瓣象绉纹纸做的,没有光泽,花茎粗不到1公分,叶片窄长,形如竹叶。这就是康乃馨呀?为什么选她为母亲之花?
2007年的春末夏初时节,友人从美国给我邮来3包花籽,其中有一包是康乃馨。3包种籽播下后,才3天,康乃馨就开始发芽,那2种一直没有出苗。等她们长到10公分左右我留了几棵,其余的都送给了花友。我从没种过康乃馨,翻遍家里几本花卉书,目录中根本找不到康乃馨的名字。(那时我还不知道可以上网查)这几棵康乃馨种到一个花盆中,长得倒是快,那茎长得象爬藤植物,又瘦又长。我不知道怎么办,只好任由她上下左右乱长。这盆”乱草”在阳台上平安无事地渡过了当年那场冰灾,迎来了春天。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我无意中发现,康乃馨那垂向窗外的茎条上竟开了2朵花,还有几个大花苞!我小心地将她们拉上来,细细地品味。这2朵花,1朵是玫瑰色,1朵是白色镶玫红色花边,娇小秀美,煞是可爱!我心里直念着:”对不起,对不起,亏待你们了”!忙找来小插条,将这些匍匐而行的茎条理好,梆在插条上,那花和花苞立马昂首挺胸,亮出了她们的风采。这盆康乃馨的茎杆不及那年我在花市看到的康乃馨茎杆的三分之一粗,开出的花却一样大,而且漂亮多了,真是意外之喜!
今年这个早春真冷啊,冬天没下够的雨雪冰雹似乎要在这时偿还。我将花草装的装温棚,罩的罩塑料袋,只有康乃馨和月季露在外面。前天,当我打开一直关闭着的窗帘,我又一次被康乃馨震住了:顶着那凛冽的寒风苦雨,她的茎叶间竟亮丽着花朵!红的、白的、镶彩边的。低头一看,那垂下的茎上也有花!康乃馨啊,康乃馨,不论是风和日丽的春天,骄阳肆虐的酷暑,还是在这种凛冽的严寒之时,你始终不忘你到人间的使命,不讲条件,不求回报,一往情深地奉献!霍然间,我明白了,这不正是母亲的秉性吗?你是当之无愧的母亲之花啊!我急忙打开电脑,我要认真地了解康乃馨。网上是这样写的:
“康乃馨在我国是一种最平凡最常见的草花,名花谱上向来没有它的位置。宋朝王安石《咏石竹花》曰:“春归幽谷始成丛,地面纷敷浅浅红。车马不临谁见赏,可怜亦能度东风”。而香石竹(康乃馨)在欧洲也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历来为西方名花,英国17世纪就记载有800多品种。
1934年5月美国首次发行母亲节邮票使香石竹更加出名。邮票图案是一幅世界名画,画面上一位母亲凝视着花瓶中插的石竹。邮票的传播把石竹花与母亲节联系起来。于是西方人也就约定俗成地把石竹花定为母亲节的节花。每当母亲节这一天,母亲健在的人佩戴红石竹花,并制成花束送给母亲。而已丧母的人,则佩戴白石竹花,以示哀思。世上没有无母之人,石竹花也就成了无人不爱之花。石竹花因母亲节而蒙上一层慈母之爱色彩,成为献给母亲不可缺少的礼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外文化的交流,母亲节也渐渐传人中国,香石竹也就真正“香”起来,普通百姓也慢慢接受了好听的洋名字----康乃馨”。
我想,这位邮票的设计者一定也是石竹花的崇拜者,他欣尝石竹花的淡雅秀美、小巧玲珑、幽香徐徐;他更知道,石竹花具有母亲的品性:吃苦耐劳、不讲条件、不求索取、勇于奉献。我想,这不是巧合,世间描绘母亲的图画还少吗,为什么独选了这幅欣尝石竹花的画呢?
写到这里,我眼前产生出了一个幻觉,在一丛美丽的康乃馨中间,一位年轻的母亲紧抱着她的孩子,安祥、幸福地笑着。我又想起了那位四川的伟大母亲,又想起了那篇”最后的短信”:
“汶川地震救援队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没有了呼吸。透过那堆废墟,可以看见她双膝跪地,整个身子向前匍匐着,双手支撑着身体…而她的身下,还有个孩子,还活着!随行的医生过来准备给孩子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的看了一下手机屏幕,发现上面有一条己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爰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在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母爱,孕育了一个奇迹”。
母爱是无私的,母亲是勇于奉献的代名词。
康乃馨是平凡的花,但她具有母亲的秉性。
怀着深深的敬意,值此“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到来之际,让我为天下的母亲献上母亲之花---康乃馨!
我家的康乃馨
春天的康乃馨
严寒中的康乃馨
矮型康乃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