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电子时代,要收到邮局寄来的信真不容易,而今天我就收到了我妈妈的一封家书。上周,念想和雪雪到我家,给我妈妈上电脑课,老太太看了湖南知青网靖县板块后,很高兴,激动之余就给我写了一封信,只是在路上走了一个多星期才寄到。因为妈妈在信上说,可以摘登,我干脆把全信登上来了,表达一位老人对我们这一代人的祝愿。同时也向念想和雪雪表示感谢。
小L(这里是我的乳名,恕不公开了):
2009.02.18,念想,雪雪来教我电脑,很热情。还给我看了你在靖县知青网站发贴后,知青们的回应,我很感动,但抑止住了感情,没有流泪。当年我还在牛棚里,你还在领儿童布票,16岁那年你加入到知青的行列中,农村6年工厂4年,10年后一个初中生考取了两所名牌大学(浙大,国防科大), 我记忆犹新。我很感谢孩子们对我的爱慕和祝福。静下来想一想,有一位知青称我“知青妈妈”我珍惜这个荣誉称号。为什么?“妈妈”,“老妈妈”我听得多。“知青妈妈”是第一次。受之有愧,知青妈妈应该是工人、贫下中农。我还不够格成为一代人的妈妈。我理解:我是上山下乡知青的妈妈,是知道这一代青年人的妈妈。这一代人是经过风雨,经过磨练,经过自我奋斗,团结奋斗,勇敢面对现实的一代。你们与工人贫下中农打成一片,有着劳动者的感情,在以后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中做出了各自的贡献,出了不少人才。
我之所以理解你们,是因为有段人生的遭遇将我们之间的距离拉近了。我从14岁起离开家,在千里烽火的八年抗战时期流浪,逃亡,求学,辗转于赣江边,生活在劳苦群众之中。上个世纪文革下放劳动,还有58年教育革命,65年“半工半读,半农半读”教育试点,开门办学以及科研考察每年的野外采集等等,我和我的学生们都是在广阔的田野上。走过这些人生道路的片段,我领悟到我是迈步在知识分子劳动化的道路上,也就是我们响往的“消灭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差别的漫长的道路”。从感情上我理解一代知青的遭遇中的苦与乐;也很自然地成了你们的“知已”。
我之所以愿意做你们的“知已”,因为我是一个教育工作者,我生活在青年人中,我的工作对象是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家庭出身,不同身世的青年们。历史告诉我,总体而言,1977,1978届的学生,最勤奋好学,他们如饥似渴地要夺回那失去的时光,学校每晚熄灯以后,他们还在一盏盏小煤油灯下学习,再学习。我当时作为学院院长,经过他们的窗口时,我想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想到“黑夜即将过去,曙光就在前头”。
历史是最公正的,经过历史检验符合内在规律的事物才是值得依赖的,改革开放30年,在党的政策指引下,我们的国家突飞猛进,工、农、兵、学、商齐奋力,其中“学”我理解为学术界,指的是知识分子。这一界中有许许多多是你们这代青年—当年的知青。正当青春年华走进,这伟大的改革开放的时代,是你们的莫大幸福。希望你们不负时代的要求,继续努力。
你们中有的即将或者已经进入退休年龄。我曾经说过:离退休的时限是决定于人事制度,世界各国都是如此,是人才新陈代谢的运转,不等于在这个时限一来到,我们的智慧,才能和经验就突然消失了,还要老有所为,拓宽新的工作面,或不计个人得失,当一个志愿者。来日方长啊!如果一个人22岁(大学毕业年龄)后工作40年,退休后,活到90岁或100岁以上,至少还可以再工作20-30年。我可以作为标本,70岁离休后,我已经继续工作了16年,除了体力差一点,记忆力衰退了一点,实验操作笨拙了一点,我并不感到自已是多余的,吃闲饭的人,生活很愉快,很平静。我说得对吗?我的“知已”们。
小L,还有一点建议:你们知青网站,除了不忘过去,鞭策自己外,能不能把对后人具有启迪的事进行交流,将你们一代风尚传承下去。可能开始会遇到冷遇,现代的年轻人中有不少人不爱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一概视为“忆苦思甜”老一套的教育方式。“忆苦思甜”有何不好,只要你讲得感人,有道理,就会传开。我们几代人小时都曾听过我国不少美好的传说“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等等。多年以来,我感到精神环境迫在眉睫,防污染要净化。而知青风貌何尚不是净化剂呢?这是一笔无形的财富要加以利用。
这个手稿断断续续写了两天多,看了三四遍,有时落泪。你看后如果要摘录一些我和知青的对话,可以摘登。这信给爸爸看了,说很有感情,后面一段建议是我对你说的,爸爸说文章到后面有些散的感觉,可能是指这段,前面的对话,我是一个概念扣住一个概念写出来的,符合思路和情感的逻辑。
妈妈
2009.02.21 中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