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9 楼
芋头侗寨位于通道县双江镇芋头村,面积约十二万平方米,现有村民八百五十人。古寨于明洪武年间兴建,历经明、清两代。后遭火灾,几经复建,既成今日之格局。现在,大量清中期以前的建筑物仍依稀可见,其中有鼓楼、风雨桥、门楼、古井、萨岁坛、吊脚木楼居室、古驿道等。由于寨内的建筑包含了侗族建筑的所有内容,故中国民居研究会的专家称之为侗族建筑的“实物博物馆”。
进得寨子,首先跃入眼中的是一个山谷型侗寨,五十多栋民居鳞次栉比,一百多年的烟熏火燎使得部分木柱、板壁发出铮铮亮光。芦笙鼓楼高高耸立在寨中,它始建于清道光九年,属方形,九重密檐攒尖芦笙顶式建筑.
沿古驿道继续往前走,就来到依山脊而建的牙上寨,在山下看上去,一栋栋吊脚楼依山排开,一层叠一层。要登上山脊就必须沿青石板拾级而上一百零八级台阶。再沿着石板路走到山脚下时,只见井棚下一口古井四面被青石板围定,井内清澈见底,旁边一块石板上乾隆五十年的字迹依稀可见。几百年来,正是这口古井滋润了一代又一代的芋头村民。
同行的民俗专家认为,芋头侗寨,从建寨选址,布置建筑物,到规划村寨于周围环境的协调及人们衣食住行、祭祀,都是传统堪舆学说在侗民族地区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寨内各类建筑因地制宜,依山势,顺风水分别布置建筑物,将自然风光与人为创造结成天、地、人三位一体,充分展示了侗民族的古朴憨厚和聪明才智。芋头侗寨的建筑属于典型的山地沟谷侗寨山脊型和山谷型建筑模式。
寨内所保存的建筑,无论是从整体到局部,还是从布局到工艺,都融汇了侗族工艺的传统和山里人的朴实风格,全面反映了侗族的民族史和民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