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 亲 ·乡 情
——第二故乡行记-----
朋友,你的第二故乡在哪里?我的第二故乡在浏阳·张坊。是那个年代给予我,也给予了全中国数百万知识青年第二个故乡。在毛泽东主席“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伟大号令指引下,我们经历了上山下乡才有了第二故乡。
2008年11月28日,是上世纪株洲老三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浏阳四十周年的日子。12月7、8日《株洲晚报》主办并组织了“追忆激情燃烧的岁月,第二故乡行”活动。我与翠子好不容易争取到了返乡的名额。
第二故乡行的行程安排了两天。即当天在浏阳与浏阳市的老知青联欢并参观。次日,老知青将分三路赴张坊区,社港区(沙市)、七宝山区看望乡亲,村民。
12月7日早晨,来自市区各地的老知青们在炎帝广场集合。大家都比约定的时间来得早。前几天的寒流虽已离去,但广场的空旷,寒风吹得我们身上还有些冰凉的感觉。只见从各个方向赶来的知青遇上了同学,熟友,个个绽开了笑脸。“你原来下到哪里呀?”“你现在在哪里?”“退休了吗?”久别重逢,大家感觉十分亲热。一番问候,一番叙旧,如同兄弟,姐妹般的亲近。在人群中,有一位低我一届的女士,看上去面熟,她喊着我的名字“那个时候你演杨子荣吧?!”,我说:“冒错,冒错!”。刹那间,年轻时的经历在脑海里浮现,在那“样板戏”红火的年代,我们从浏阳县各乡到县城参加样板戏会演,我们张坊区代表队上演的《智取威虎山》,我在戏中扮演杨子荣,那模样还真象。几十年岁月如梭,她们还认得我,真是有幸。几十年来,我仍旧对京剧情有独钟,唱着杨子荣的剧段特别有味,来劲着呐。
大约一百五十多名老知青参加了这次故乡行活动。由8、9台车辆组成的车队中有4台大巴车挂上横幅。“风雨四十载,情系浏阳河”,“当年风雨路,而今携手还乡”……每一台大巴车的两边都挂着诗情画意般的条幅,扬溢着喜气,表达了老知青的心声。车队中还有一支参与义诊的小分队,是知青杨学诚先生联系的株洲市立一医院专家教授医疗队,他们跟随着我们重返老区,为我们老乡送去温暖。趁着出发前的空隙,知青朋友们拿着自带的摄象机、照相机,吆喝着朋友们拍照、留影。别看我们这些已是花甲上下的老同志,在镜头面前十分活跃,风采不减当年。一张张留影又一次把老同学、老知青、知青组的兄弟、姐妹相拥在一起。如同站在浏阳河畔,站在崇山叠翠的松竹林中,围坐在屋场坪上,苦乐年华,青春无悔,大家一同追忆岁月,享受着快乐。
第二故乡行对我来讲,从1972年返城至今已是第五次了。我与翠子是同班同学。下乡那时,我们和其他同学相邀在一个知青组。这次回张坊,行程只有两天,回不回乡本有些犹豫。2004年9月我们曾经回乡一趟,为修建张坊桥尽微薄之力捐了款。那一次有长沙、株洲、湘潭、浏阳四地的知青返乡,几百名知青为修建这座桥捐了款,因而这座桥被命名为“知青桥”了。这次能有机会去看一看知青桥,再看一看张坊的变化,看一看村组上的村民,也是我们这几年念念不忘的。而这次返乡我们觉得时间太仓促了。好在朋友陈新民热情的推举,在“名额”有限的情况下,他主动放弃,成全了我和翠子回乡的机会,心里头还真是乐意融融的。
自从返城参加工作后,一遇到机会,我们就会再返第二故乡。用“情系第二故乡”来评说我们的心境是再确切不过了。我们下农村时是落在张坊公社茶林大队。现在“大队”已改为“村”了。我们原在的“队”也早已由几个队整合后改为“组”了。在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那几年里,我们的青年组由7人减至4人,当我因病转城后就只剩1人了。在那个年代,面对崇山峻岭,农田的劳作、砍柴、拖竹、犁锄,特别是初春时节,浸水田的冰块还未消融,男劳力要下到田里用禾蔸耙子将一棵棵禾蔸挖翻开来所遭受的刺骨寒颤,我们不时地上田坎点燃稻草解冻卸寒(为减少牛下浸水田犁耙的次数,挖翻禾蔸后用牛整田就只需一犁一耙了)。作为知青的我们感受到了劳累的苦,饥饿的苦,弱小的苦。然而,这些苦难,磨练了我们的意志,体会了“粒粒皆辛苦”含义之深刻,更因为毛主席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所鼓舞,我们同全中国几百万知青,为国家减负排难,苦乐年华,青春无悔。接受再教育,与乡亲的结合,与客家人的融合,我们不仅仅学会了农作,还了解了当地的习俗并融入其中,会讲“客家”话了。与村民们朝夕相处,农民朋友给我们送来了温暖。是他们带着我们到深山老林去砍柴,他们教会我们扎捆茅柴,教会我们种菜,我们这个青年组没有断过菜,丝瓜多得晒成“干”,到了收获春笋、冬笋、尖栗(野板栗)时节,他们带我们进山。一旦我们患病了,那些乡亲们,特别是与我们年龄相近的村民朋友,他们得到消息便会来到你的“点上”(知青组)看望。哪怕是没有生病,这些年轻朋友也时常来“点上”与我们聊天,我们也常常到这些村民家串串门。客家人的热情好客给我们留下深深的记忆。每当我们返家归队时,老队长总要接我们到他家吃饭;你闲时或忙时去串门,主家人都会拿出自制的奂茶招待你(客家人做的暑片、豆子、干菜等干货小吃);主家人留你吃饭,不论条件好坏,总要奏上六个菜;村民若知道你的生日,那天他会包裹着六个“簸簸”(客家话即鸡蛋)上门;我们小小的年纪下到农村,对男士他们则称“老”。那时,我曾被很多上了年纪的长辈称“老冯”。这是当地人对人尊重的一种称呼。与村民朋友的交往最使我们难忘的是根明子、繁兴、招(旭)兴子、联哥、敬哥、林大嫂……还有汪牯子。
又要回第二故乡了,我与翠子的心情很是兴奋。这种兴奋是一份情意,一份怀念。回城几十个春秋了,我们都退休了。又有机会回张坊了,怎么回报乡亲们多年的情和意呀!我俩思量着。考虑到故乡行两天活动的安排时间很紧很紧,到村组村民家串门的时间不够,我们决定要根明子联系一下村组上的老村民(原下乡时我们所熟悉的)一家派一个代表到张坊镇上来.让我们见个面,我们请这些乡亲聚餐,由我们来埋单,我俩觉得过去所结下的那份情缘永远也无法割舍,以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我们真诚的谢意。出发前的那几天,我俩跟根明子一次又一次电话联系。他一一把联络的情况告诉了我俩。出发前的那天,翠子还从家中的搁楼上拿出了一瓶封存了多年的茅台酒。我想用这纯纯的,浓浓的国酒,敬给我们的老乡,献上这份情,这份爱。
故乡行的车队经西乡正头镇上午11时抵达浏阳市。浏阳知青家园的近百号人的文艺队早已集结在浏阳市委招待所出口的大道上。军鼓队、彩旗队舞动起来了。鞭炮、彩礼炮劈哩吧啦的射向了高空。知青家园文艺队的成员都曾在那个年代上山下乡,与我们这批到访者真是同命运。在知青家园文艺队军鼓队的引领下,我们走进了市委招待所大院,知青家园文艺队又专场作了近半个小时的队列表演。那军鼓队的全是娘子军,身着崭新的空姐蓝制服。为了迎接我们株洲知青,知青家园的朋友们还专程到株洲来购买了演出服装。短时间的迎候显得特别的火热,吸引了周边很多的市民看热闹。是啊,这是知青朋友重逢的日子,这是株洲与浏阳知青又一次联欢的日子,这是银发花甲的知青回首青春的日子。
下午我们的队伍驱车个把小时来浏阳文家市中和镇,瞻仰胡耀邦总书记的故居。我们在故居前合影,还参观了陈列馆。给我印象深刻的是朴实。胡耀邦总书记把朴实的一身献给了可爱的祖国,光耀山河。我们还在年轻时,就知道耀邦是个“小八路”,我们以他为榜样,树立革命理想,坚定的跟党走。这次能有机会参观耀邦书记的故里也是圆了我们几十年的宿愿。作为我们知青都不会忘记他。因为关于知青的返城,关于知青的工龄问题,更为显著的是当党中央果断的结束“文革”动乱之际,他大胆的解救了一大批的领导干部,令我们崇敬。——思想解放先锋,知青返城救星,改革富强中华,永远怀念耀邦!在胡耀邦总书记故居陈列馆的留言薄上我写下了株洲知青上山下乡四十年,第二故乡行的留言。
当天晚上,我们与浏阳的老知青,浏阳知青家园的朋友们在神龙大酒店举行了盛况空前的联谊会。浏阳市委、市政府很重视与关切。联谊会上,市委领导、《株洲晚报》的领导、活动赞助商江南商城窗帘总会的老板,株洲知青代表纷纷上台祝辞,追忆上山下乡峥嵘岁月,讴歌改革开放奔小康,建设新浏阳的成就。两地知青还同台献艺。联欢晚会搏得一阵又一阵的喝采,把友谊、把和谐、把两地知青的心紧紧的连在了一起。我们共同祈祷浏阳的改革与发展再创新辉煌,浏阳的明天更美好。
我与翠子的一个朋友繁兴得知我们又到了浏阳,晚饭后不久,他携着刚刚康愈的夫人赶到了神龙大酒店。他们就是我们下乡时所在队上的年轻朋友。又有几年未见面了,一见面,真有一种惊喜、兴奋致极的感受。这些年来,我们各自的家庭、事业都有些变故。以前我们曾在株浏两地相聚过。那时候是“小”俩口对“小”俩口,如今是两“老”伴会面两“老”伴,见了面真有说不完的话。当晚我们没有看完演出便离开酒店,到繁兴家去了。一路上,繁兴两口子带着我们经步行桥,欣赏了浏阳城市的夜景。浏阳是湖南经济发展的四小龙之一。站在浏阳河畔,河上的五座大桥尽收眼底,城市高楼林立,霓虹闪耀,门店亮堂,行人如织,车辆密集,可见其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气魄,不由然起敬这座英雄城市的生机蓬勃,欣欣欣向荣。可以说,我们见证了这座英雄城市的巨变。我的心情激荡,浏阳在腾飞,我们为你自豪,为你骄傲!
这天晚上我们从繁兴家出来已是晚上十点多了。我们空着手进门,而出门时繁兴送上了一大瓶上等的山茶油给我们。这时天空落下些许雨点。朋友硬是要把我们送到神禹大酒店,即我们这个队伍下榻的地方。繁兴友见时候不算很晚,我们又继续攀谈开来,聊工作、聊家庭、聊身体、聊子女的教育……一直聊到半夜两点多才依依惜别。[/s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