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潇贺古道与零陵
零陵(永州)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零陵的南边有一条与它同样古老的潇贺古道。近日在查阅有关潇贺古道的资料的时候发现,如果我们把潇贺古道与零陵古城的历史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和了解,我们就会得到一些新的收获,在这里先把我的收获和心得奉献给大家,希望能得到指正。
一:舜寻通道而有零陵
南岭山脉作为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横亘在中国南方的大地上,尽管山不是特别高,但由于气候温和湿润,森林极为茂盛,野兽出没,毒蛇遍地,蚊虫多,瘴气盛,自古以来就成为中原大地和富饶的南粤之间交流和沟通的一道屏障。
为突破这一道屏障我们的祖先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尧,舜,禹是中华历史上传说中的圣人。而如果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尧和禹可以说是上古时代中国最伟大的天文学家和水利工程师,而舜无疑就是上古时代中国最伟大的地理探险家。
史记“五帝本纪”有两处记载:“尧使舜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 “舜入于大麓,烈风雷雨不迷” 说明了舜有超人的地理探险能力。
“五帝本纪”还记载:“岁二月,东巡狩。。。五月,南巡狩;八月,西巡狩;十一月,北巡狩:” 叙述了舜在接替尧之前就已经把足迹踏遍了中原大地。
当年事已高的舜把领导权禅让给禹之后,抛下了美丽的妻子娥皇和女英,离开了繁华的中原大地,来到了五岭山区的九疑山下。史记“五帝本纪”上记载这一行动为“南巡狩”。
有人基于舜离开富庶的中原之地来到当时属于蛮荒之地的九疑山,把“巡狩”解释成舜被禹放逐,不过我们知道,舜和禹之间的交替是“禅让”的,即是说权力是和平交接的,何来放逐之说?也有人把“巡狩”解释成舜来此地安抚三苗的百姓,不过舜此时已经是卸任的领导人,其安抚力也是有限,而且让年迈的舜到条件如此艰苦的地方来执行年轻的禹自己应该执行的工作也不符合禹一贯的工作作风。
就我看来舜此行的目的不如说是他老人家在退休后发挥余热,利用他那过人的探险能力自愿来到南方,为中原和南粤寻找一条南北沟通的通道,更加来得令人信服一些。
我们知道,古代最便捷的运输方法就是水运,对于水网遍地的南方更是如此,要建立南北交通的通道,离不开南北流向的河流。所以舜一路沿南北流向的湘江南下,到达零陵后,湘江转向西去,于是舜选择了沿潇水继续向南,一直来到了南岭的九嶷山脚下。
舜的思路是非常清晰的,他想:假定南岭是中国南方平原间凸起的一片山地,那么山的北坡就会有向北流的水,同样在山的南坡就很可能有向南流的河。进一步想,如果有一天能在向北流的潇水的上游找到一条向南穿过南岭的山间通道,而通道的南方出口又正巧有一条向南流的河,那么中原大地和南粤之间就可以非常顺畅地沟通,南北一家的梦想就可实现。
舜不断地在潇水的上游支流和五岭的山间谷地间寻找,可惜舜未能完成他这一伟大的愿望就长逝在九疑山下。为了昭示舜的这一宏伟的遗愿,人们把舜葬在他认为沟通中原和岭南的最有可能的通道的北面入口处,人们从此把这个地方叫做零陵。从而揭开了零陵这个地名的历史。史记“五帝本纪”上记载为“。。。崩於苍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所以我们说,零陵从一开始就和南北的沟通相关,零陵从一开始就被赋予了一种奉献和探索的精神。娥皇和女英泪洒斑竹的传说,不但是美丽的爱情故事而且是后人对这种奉献和探索的精神的永恒的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