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识正书简”推动两岸文化融合
(2009-06-17)
阮永松(上海)
日本汉学大师、中国文学专家、日本“斯文会”会长石川忠久说,繁体汉字是几千年前中国古人绞尽脑汁发明的文字,绝非随意编造的产物,繁体字形优美成为艺术,因而有书道(书法),它是全人类的宝贝。
作为一个中国人,听到外国人如此赞美中国文字,笔者深感自豪。不过,从1956年开始,中国大陆开始在日常生活中禁止使用繁体字,推广简化字。在当时文盲众多、教育落后的背景下,简化字的确起到了扫盲的作用。但是,今天我们发现有些简体字显然被过度简化了。比如,爱(愛),“心”不在焉,爱从何来?亲(親),没了“见”,亲人不见面,感情自会疏远,说文解字曰:亲,近也,就是这个道理。又如“厂(廠)”挖掉“尚、文”,工厂不崇尚文化,企业没有理念,等于人失去了灵魂。
两岸一起研究繁简共存
再看“圣(聖)”字,说文解字曰:圣,通也,从耳。后人注:圣(聖)从耳者,谓其耳顺。“王”者管好“耳”与“口”,兼听则明,谨言慎行,方有“圣(聖)人”。
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真是妙不可言,先人的天才智慧令人叹为观止。可惜,简体的“圣”字没有了“王”,也不含“耳”、“口”,一个“又”和“土”结合起来,普通人大概难以联想到圣(聖)人。
简体字最大的优点就是书写方便,比如“臺灣”二字的简体字就是“台湾”;“憂鬱”就是“忧郁”,“呼籲”就是“呼吁”,书写笔画大大减少了。当然,也有一些字简化的也不错,如“體”简化成“体”,“塵”简化成“尘”,也可以会意传神。
最近台湾领导人马英九表示,希望大陆考虑“识正(繁)书简”,认识繁体字,书写时使用简体字,印刷时尽量使用繁体字。马英九近年来称繁体字是“正体字”,可能与其本身对于传统文化的特殊热爱有关。他曾自豪地表示,台湾有人能读懂长沙马王堆的甲骨文。他在台北市长任内,还设立了汉字文化节。
大陆有人可能会认为与“正体”相对的简体是不是“异体或者邪体”?站在民族文化融合的高度,笔者希望大陆跳开政治、放大格局,委托两岸专家一起研究未来繁简的共存,研究大陆中小学生以繁体字学习古典诗文和书法的可行性,最终讨论两岸文字统一。繁体字和简体字都是中国文字,它们之间最终是否可以取长补短,合二为一?
胡锦涛说:中华文化在台湾根深叶茂,台湾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交流,增强民族联系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