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旅生活片段之十一:吃伤了的面条—麺的DEFG
读了湖南知青网·天下知青茶座·风铃君聊的《麵的ABC》,我不由得想起了在部队吃伤了的面条,也勾起了我对面条好多的回忆,就算做是狗尾续貂呼应风铃君的帖吧,把我接的话姑且作为麺的DEFG。
1976年10月,部队从重庆市区远郊到唐山地震灾区后,吃的主食主要是高粱米、玉米面。我们部队南方人多,有时候首长也想办法从江苏、湖南拉些大米吃,有时候还能找点特好吃的东北大米和天津小站米,但毕竟在主产麦子的北方吃大米不是很容易。那时候小米在北方也是产妇和病人的营养食品,极少供应常人。部队的特殊,就是能比当地老百姓多吃到一些白面馒头和白面面条。
我们是施工部队,那时候我们一个连队有200多号人,炊事班做饭都是大锅大灶。早餐经常是吃面条,由于人多,几大锅面条煮了用大桶抬出来,时常是煮得烂溶溶的,战士们自己打了再自己放盖码和佐料,而盖码和佐料油荤很少。
比起玉米面做的窝窝头,白面面条是好吃一些,但是天天吃那样的大锅煮的清水烂面条,吃得反胃回头来,我好多次吃着吃着喉咙里往外翻,以至后来可能因此形成了一个胃痉挛的毛病,以至于我复员后好几年不吃面,看到面条就厌恶,过了七八年,我才又吃得面条。
其实,我本来是喜欢吃面条的。十来岁在农村祖父家,新鲜麦子磨的面粉做的面条就好吃,只是没有在仓库里陈化了的麦子磨的面粉筋丝好。
读小学、中学时,那时饭店里都是做的活麵,大师傅把面团揉得好活的,那面条筋丝好。
那时候活麵下的杂烩面盖码最丰富,里面有油炸面粉肉团子、菜心、泡油,在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吃一碗杂烩面是很奢侈的享受了。而那时的红油大面,那淋上去的红油好香,也还是比较好的享受。那个时候实在没钱了,就买一碗光头面,也叫阳春面,仍然可以吃得津津有味。
读小学中学时和下放后,如果有谁自己或者请别人去饭店吃一碗杂烩面,比而今到五星级饭店吃鱼翅燕窝鲍鱼海鲜宴还舒服。如果饭店里有个掌勺打盖码的熟人,那比现在认识一个五星级饭店的老总还值得神气的在朋友面前炫耀。
而今的方便麺确实方便,开始出来时,还是时尚好食品,我儿子小时候就一段时间天天喊着要吃方便面。但是,方便面仅仅是方便应急,不过在旅途、野外、灾难场合,发挥了作用,并不好吃,也不营养,应该可以说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垃圾食品之一。
离开部队快三十年了,我对面条慢慢从厌恶到喜欢吃了。儿子上大学离家后,我和夫人早餐在餐馆吃,午餐在单位食堂吃,晚餐夫人搞锻炼不正儿八经吃饭,我也常常是会议、接待、应酬,很少在家吃晚饭。现在儿子大学毕业在省城打到了一份还不错的工,寒暑假没有了,回家更少了。
家里的锅灶好几年极少做正餐了。为了应急,就长期买了面条放那儿。有时候在外没吃饭晚上回家,我就自己动手煮面条。
“头锅饺子二锅麵”,意思是面条要吃第二锅下的更好吃,可惜往往只是我一个人吃,不会有第二锅。看煮的面条熟没熟,又不能煮烂,我的办法就是部队当年的老诀窍,把面条夹一根出来往墙上一甩,粑得住,就熟了。当年,连队厨房灶边的墙上,粑满了横七竖八一根根面条,像一幅印象派的画,就是炊事员战友们的杰作。
(2009年2月25日晚10:30)
风铃原文(2009.2.24发于湖南知青网天下知青茶座)
麵的ABC
记得小时候,一年365天,要吃上一碗麵真难,但也有特殊的时候,那就是非得过生日不可。那一天,妈妈不管怎样忙和累或是手头拮据都会想方设法买碗麵回来,并且还会在自家的灶上煎三个荷包蛋盖在上面。满脸堆笑地送到我的旁边,并嘱托兄弟姐妹们任何人不许来抢。为防止发生万一,她一直会目不转睛地陪伴着我吃完这碗麵,然后拍拍我的肩膀收拾碗筷笑眯眯地离去。我那时什么也不懂,嘴巴一抹,只知尽情地享受这该得的酬赏,而且洋洋自喜。过后,还要在兄弟姐妹及朋友们前炫耀一番。
六十年代初期,每天都只知道饿,心里总想着那生日何时到来,好吃碗盖蛋的麵。众所周知的原因,那时连吃饭都成大问题,何况我家姊妹又多,要想吃盖蛋的麵简直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记得生日那天,妈妈噙着眼泪,手里端着1角2分钱一碗的“改良粉”,这种粉是由海草和葛根捣碎成粉拌和制作的。颜色是灰的,形状象现在的“小根麵”。只见碗里清汤寡水,几滴油星可怜地飘在水面上。我迫不及待的抢过来端在手里,眼冒绿光,狼吞虎咽地一口气就吃完了。过后还眨巴眨巴地回味了好一阵。妈妈见我吃完了,照例拍拍我的肩膀,一声不响地离去。
七十年代下放在农村,那时由于经济不宽裕,物资匮乏,家中如果有客来,有时麵也作为一道菜上桌,好凑齐那六碗八碗的。麵在当时也是一种紧俏物,所以家中最多也只存有二三斤。记得有一次去砍柴回家来,已经下午一点多钟了,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家中其它人又不在,我图方便,开燃柴火就拿了一把麵煮了吃,大概有七两多干麵吧,这是我生平第一次豪吃,肚子撑得圆鼓鼓的,挺高兴。到了晚上妈妈把我叫到身边,语重心长地说:“妹崽你也老大不小了,要懂事了,家中什么状况你还不清楚吗?你一餐吃去那么多麵,你真是……”我转身跑回自己的房中,后悔自己真的不该一餐吃那么多,不想想家中和大家。
八十年代,凭粮折。起个清早去粮站排队每月可买到几斤麵条,或找熟人开点后门。虽还不能作为主食,毕竟是方便多了。人们开始对吃麵有讲究。
进入九十年代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物资充裕. 麵条已成为大部分人的早餐主食,并且开始在麵食上大做文章。方便麵、凉伴麵、炒麵等呼之而出,佐料也更是挖空心思花样百出,五禽肉丝、香菇,笋等琳珑满目. 土味的吃腻了,盘算着换换口味赏点野的. 汤必定是柱子骨头汤、蛇肉汤、鸡肉汤等不一而足。
然而, 每天的早餐麵当我耐心地变换各种做法摆在桌上,叫女儿来吃时,可得到的是一句“不吃,见到麵我就作呕”,连不满五岁的小外孙也稚声稚气地用不标准的普通话跟着起哄:“外婆,我也真的不想吃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