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无事,还是继续拣菌子吧。
走 到 井 冈 山
写于2001年5月
1966年的夏天,神州大地最热的一个夏天。漫天的红旗、如潮的红宝书,推波助澜的红袖章,红流滚滚,整个世界变成了红海洋。伟大统帅在古城楼上挥动巨手,掀起了那场史无前例的狂澜。一次又一次的接见,召唤着千千万万的热血青年奔向世界革命的心脏“到北京去!见毛主席去!”那时侯我们还小,刚上初一,眼看着高年级的同学那个兴奋劲儿,别提多眼红了。
时间到了12月份,学校停课了,文革进入了另一个阶段,轰轰烈烈的大串联告一段落,而余兴未尽的人们竟然会想到“走长征路”,于是步行串联开始了。也不知是谁起了个头,说咱们到井冈山去吧,自然响应者众,都是哥哥的同学们,对门的美华姐说,诶,你也跟我们去吧,反正也不上课,就这样,队伍里多了我这个小跟屁虫,13岁多点吧。出发那天,学校李书记亲手将“继红长征队”旗帜授予我们,勉励了一番。冬日里,六女四男,扛着红旗,背着背包,唱着歌儿就出发了。
第一天走到姚家坝,双脚打起了血泡;第二天咬紧牙巴,艰难向前,好不容易熬到礼陵;“实在走不得了也”第三天原地休息;第四天重振队威,精神抖擞,摇旗呐喊,穿瓷城,过东富,进江西,大步向前!记得那块写着“对面是江西”的青石板小桥,激动的我们在上面来回的跑着、跳着、大声地喊着“到江西啦!到江西啦”!回想起来,那时侯我们真的好幼稚;一不留神就走出了湖南,好了不起!路上我们的队伍又扩大了,收编了两个武汉伢儿。一支支红卫兵队伍,高举着红旗高唱着战歌,向着我们心中的圣地进军。冬天里布满白霜的田野,被踏出了条条大道。不时地,总有一些看起来比我们“革命经验”多得多的大大哥哥们,传递一些“前线战况”,告诉我们什么歌不能唱什么人不能崇拜什么人已经被揪出来啦等等等等,我们这些小毛头什么都不懂,自然对他们钦佩不以。热血虽有点温度过高,可发扬革命传统吃苦耐劳热心助人确实十分真诚(别忘了我们受的就是这种教育)。那时侯每个纪念地都设有红卫兵接待站,餐餐红米饭南瓜汤,大饭甑比人还高。人多,吃饭过抢,每次都是姐姐们帮我抢,也不管有菜没菜,饿急了,米汤泡饭都香得不得了。学着别人的样子,我也买了一双草鞋套在胶鞋上,手上也拿着一根竹棍(纯粹好玩),殊不知,就这付行头却给自己找了麻烦。记得从莲花甘祖昌将军家参观出来,我渐渐地落后了(步子小),突然有一双大手从后面把我的背包强抢了去,急得我把竹棍一丢,大叫“我走得动我没事……”哪容得我说完,看不见面孔的大个子大步流星的早走远了,只流下三个字:前面等!傍晚在一个叫高坑的村口,我看见了我的背包,也看见了他——瘦高个,眼镜,胸前戴着《北京大学》的校徽。
沿着秋收起义的路线,我们一步步走近井冈山。山,越来越高,林,越来越密。累了,青石板上歇歇脚;渴了,捧一口甘甜的泉水;乏了,听一听那悦耳的鸟鸣……宁岗的会场、三湾村口的大树、茅坪八角楼的灯光等等等等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小小的笔记本盖满了各种形状的纪念戳。当黄洋界的雄姿进入我们的视野的时候,欢呼、跳跃、热血沸腾。群情振奋,仿佛刚刚参加了那场举世闻名的战斗!
1966年12月18日,长征红卫兵会师井冈山。
当年的苏维埃政权所在地——茨坪已是冰天雪地,数以万计的小将们给这块红土地带来了勃勃生机,也带来了超负荷的压力。食品告急!!冰冻的山路,艰难的空投,已难以满足需求,终于我们在完成井冈山博物馆的讲解工作后,12月25日随大部队撤出,大家相约:安源再见。
1967年元旦,安源工人俱乐部举行了盛大的新年联欢晚会,会上,我们演唱了苏维埃时期的井冈山民歌,轰动一时(大出风头)!不过,第二天,各医院生意兴隆,原因:为庆祝新年,国家给每个长征者发了半斤肉,肠胃受不了啦!
后记:写这段往事时,我才陡然想起,其实我们那个长征队大多数都是黑五类,音音爸是高工,秒秒爹是日语翻译,菊菊是投靠资本家姨夫来得,美华爸爸的技术在这个城市是有名的,却有着国军少校军衔,成成和阿辽奇卡虽然是老工人子女,可都集体加入过国民党,还有我们两兄妹,莫名其妙当不了红卫兵的,其实我们是去不了北京才长征的。好玩吧。这段历史也有我们划上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