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 产 的 剧 本
乐 乎
梁某,安乡老知青,初中毕业下乡六年整,后招工进厂,铣工。却不知何时鬼迷心窍,居然迷上了话剧创作,令我们莫名其妙,不知他中了什么邪。
话剧是一种高雅的艺术,综合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段,如剧本、布景、灯光、道具、服装、音乐等等。其中,剧本的主体部分是台词,台词的作用是为演员的表演艺术提供基础,一台戏能否成功,剧本是关键所在,也是难点所在。平时很少见梁某看什么书,怎么一下子就搞起剧本创作来,这难度也太大了,大家都迷惑不解,莫非高人传授了什么锦囊妙计?
原来梁某是受了启发而走上剧本创作这条路的。当时有一台著名的话剧《于无声处》,说的是与“四人帮”斗争的故事,剧情简单,语言朴实,意义深远,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青年工人创作的,一下子就出了名。梁某受此启发,也想走这条路,一鸣惊人,出人头地,来个“一招鲜,吃遍天”。
从此,梁某一头扎到剧本创作上,日以继夜,不停地写啊写,写个不停,然后将一部部的剧本寄往全国各地的剧团或电影制片厂。然而遗憾的是,到头来连张回执也没收到,泥牛入海无消息,剧本恐怕是进了废纸篓。但梁某毫不气馁,越发来劲,声称十年磨一戏,真个“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梁某剧本创作没出名,但他的形象却大大出了名。只见他蓬头垢面,衣冠不整,目光呆滞,沉默寡言,时而自言自语,时而又仰天大笑,据说在酝酿情感,构思台词。除了剧本,世界上好象再没有他感兴趣的东西了,只要和他聊起剧本创作的事,精神即刻为之一振,两眼放出光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好似《祝福》中的祥林嫂,也不管你爱听不爱听,大侃特侃最新的剧本构思和精选台词,孤芳自赏,唠唠叨叨,没有半个钟收不了场。
同是安乡知青而且大队相邻,在乡下时就认识,梁某和我关系还不错,有时他也拿剧本来征求意见。说实话,那剧本实在是文理不通,逻辑混乱,前后矛盾,不忍卒读。我觉得梁某刻苦钻研,好学上进,精神固然可嘉,但基础较差,恐怕难成气候。曾委婉地劝他先花点时间打好基础,磨刀不误砍柴功,再来写剧本也不迟。另外要写剧本的话,最好写一些自己熟悉的题材,如知青生活,农村轶事,那些什么黄巾起义,白莲教,义和团之类的题材,虽说是冷门,容易出名,但毕竟不是这方面的专家,难以得到社会认可和青睐。
但梁某已经走火入魔了,根本听不进耳,反而搬出一大堆自学成才的例子为自己辩护,好象也会步他们的后尘而成名似的。
这么一个与众不同的另类人物,居然还颇有女人缘,身边慕名的追求者不少,真不知那些姑娘看上他什么了,才学,能力,地位还是相貌,这对其他单身汉是一个严重打击,令他们非常沮丧,忿忿不平,认定那些美眉弱智无疑。实际上,姑娘们看上的是梁某孜孜不倦的好学精神,奋力拼搏的上进心,不甘平庸的坚强信念。
梁某结婚那天,我特地作词一首以示祝福并祝愿他心想事成:
右调寄鹧鸪天 贺工友梁某新婚
花绽重阳好个秋,关山①聚义贺婚谋,不伤岁月空消逝,坚信兼程愿可酬。
携菊酒,喜登楼,梦魂长绕是衔头②。眼前俊彦风华发,水到渠成一笔收。
直到55岁退休,梁某也没有发表一部剧本,不过听说他的女儿还不错,考上了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不知这是否与梁某多年刻苦自学,亲自辅导有关,如是,大安慰矣!
注:①关山:工厂附近的风景区。 ②衔头:即剧作家之头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