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默认设置
登录
注册
搜索
风格
论坛状态
论坛展区
我能做什么
>>
搜一搜相关精彩主题
湖南知青
→
各地知青
→
浏阳知青
→ 【公共视频】《博物馆翻箱底——剑胆琴心 谭嗣同》【知青公共频道】
您是本帖的第
176
个阅读者
树形
打印
标题:
【公共视频】《博物馆翻箱底——剑胆琴心 谭嗣同》【知青公共频道】
友情周末
头衔:友情周末
等级:版主
文章:7247
积分:264510
注册:2005年11月14日
楼主
【公共视频】《博物馆翻箱底——剑胆琴心 谭嗣同》【知青公共频道】
【公共视频】《博物馆翻箱底——剑胆琴心 谭嗣同》【知青公共频道】
知青公共频道 欢迎赐稿指导
谢谢支持!!! 于无字处读书.与有肝胆人交友. 是是非非道道,歌歌乐乐知知. (qq:1045480100 备忘录
http://www.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9&ID=11982&page=1
(
http://diy.hn8868.com/hnyqzm
)
2009/2/23 14:30:14
一帖最多只能发二个栏目,请勿一帖多发!
阿瓜
等级:版主
文章:7090
积分:49669
注册:2007年9月8日
第
2
楼
谢谢友情周末对浏阳家园的大力支持!
关爱他人 善待自己 快乐生活 爱生活 爱阿瓜......
2009/2/23 15:13:23
一帖最多只能发二个栏目,请勿一帖多发!
友情周末
头衔:友情周末
等级:版主
文章:7247
积分:264510
注册:2005年11月14日
第
3
楼
【公共读吧】 剑胆琴心谭嗣同【知青公共频道】
剑胆琴心谭嗣同
在浏阳乃至中国的历史上,维新志士谭嗣同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丈夫,他为戊戌变法慷慨赴义的壮举感召日月。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谭嗣同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剑胆琴心”的雅号。 在才常路的“谭烈士专祠”里,曾经有一幅谭嗣同摄于南京的照片,那年他32岁,外穿月白色长衫,内着玄色武士装,左手叉腰,右手持剑,浓眉俊目,闪闪似电,有一种立如山岳、傲视死神的凛然正气。谭嗣同短暂的一生中,两剑三琴陪伴他度过了不少苍茫岁月。
剑是英雄胆
1865年,谭嗣同出生在京城,当时其父谭继洵在京城为官。谭嗣同自小心胸坦荡,为人仗义,颇仰慕古代侠士,于是12岁时开始随“通臂猿”胡七与“义侠”大刀王五学剑习武,当时与他形影不离的是一把“七星剑”。13岁时,谭嗣同第一次回到家乡浏阳,“
大夫第
”幽深的庭院里,他三更灯火读书,闻鸡起舞击剑。市文化馆潘信之老师在约百年后曾亲眼见过那把“七星剑”,剑身较长,上面镶嵌有7颗铜星,呈北斗七星状布列。大约在20岁左右的10年间,谭嗣同游历了黄河上下、大江南北。“七星剑”是他旅途的忠实伴侣,伴随着他壮游祖国山河,行程8万余里,足迹遍布13省,结交义士,拜访名家,大开眼界。特别是有一次谭嗣同仗剑策马射猎,7昼夜行程1700多里,虽遇“髀肉狼藉”,但他仍然“怡然自乐”。壮游期间,谭嗣同意外地从两个极其偏远的地方,得到了他平生最崇敬的人物文天祥的两件旧物:“蕉雨琴”与“凤矩剑”,对这两件宝物他珍爱如命。从此,他将“七星剑”留在“大夫第”,将“凤矩剑”随身佩带,寸步不离。
琴即英雄魄
中国古代文人修养讲究“琴、棋、书、画”四艺,更以琴列为其首,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思想家、艺术家,如
孔子
、
蔡邕
、
嵇康
都以弹琴名世。谭嗣同也不例外,寂寥天地里,他舞剑抚琴潇洒一生。在“谭烈士专祠”展览厅里还有谭嗣同用过的“崩霆琴”的照片,琴身乌黑锃亮,楷书“崩霆”清晰可见。据史料记载,某年盛夏,谭家宅院两棵高约六丈的梧桐树被雷霆劈倒其中一棵,谭嗣同以梧桐残干,制成两架七弦琴,命名为“残雷”与“崩霆”,琴铭分别为“破天一声挥大斧,干断枝折皮骨腐。纵作良材遇已苦,遇已苦,呜咽哀鸣莽终古!”“雷经其始,我竟其工。是皆有益于琴而无益于桐。”而
文天祥
所留“蕉雨琴”的琴铭是“海沉沉,天寂寂,芭蕉雨,声何急。孤臣泪,不敢泣!”1898年谭嗣同应诏赴京变法,时年34岁,和夫人
李闰
分别时,除了赠以《戊戌北上留别内子》一诗,据说他们夫妇在别离前夜,还对弹“崩霆琴”与“残雷琴”依依惜别。北上时谭嗣同将“崩霆琴”与“残雷琴”以及“凤矩剑”带在了身边。多少年之后,不论是秋风飒飒还是春雨霏霏,在“大夫第”绕室徘徊,侧耳倾听,那屋宇栋梁间仿佛依然缭绕着他们那永不消逝的琴声!
血见英雄色
谭嗣同携带一剑二琴,为拯救中华民族于亡国灭种之难,北上京城准备一展变法强国宏愿,只可惜旧势力阴霾重重,“戊戌变法”百日而终。为唤起民众觉醒,谭嗣同舍身赴难,慷慨就义。本来谭嗣同有机会逃生,但在大刀王五等人劝他出逃时,他选择了流血,并将“凤矩剑”赠给了大刀王五,一代名器终不辱主。 “残雷琴”现藏于
故宫
博物馆,而“崩霆琴”从此不知下落。“残雷琴”长119.8cm,肩宽19.3cm,尾宽13cm,为落霞式,髹黑色光漆,背面轸池下方刻魏体书“残雷”,其下刻琴铭,款题“谭嗣同作”,腹款刻“光绪十六年浏阳谭嗣同复生甫监制”。光绪十六年为公元1890年,谭嗣同时年25岁(一说此琴制于谭嗣同16岁时)。不知何故此琴后来到了一个叫钱君宜的人手里,并由他于1952年将此琴捐献故宫博物馆。在谭嗣同的手下,七弦琴已不是一般文人雅士休闲遣兴之玩物,而是爱国志士剑戟交鸣的生命之歌。恰好在“崩霆”琴上有他肝胆相照的挚友唐才常的挽联句:“忍不携二十年刎颈交同赴泉台,漫赢将去楚孤臣箫声呜咽;甘永抛四百兆为奴种长埋地狱,只留得扶桑三杰剑气摩空。”谭嗣同在北京就义后,尚有“七星剑”、“蕉雨琴”等遗物留存其故居“大夫第”,被李闰悉心封存保管在阁楼之上。上世纪60年代,县文化馆对浏阳古乐进行抢救性保护,在征集古乐器时了解到,“土改”时谭家曾将部分谭嗣同遗物交由佃户谭某保管。当时在文化馆工作的潘信之老师说,工作人员多方辗转,终于找到了谭某,不但在那里找到了24根铜制凤箫,还找到了“七星剑”,但令人十分遗憾的是,谭某出于担心将谭嗣同遗物埋在了地下,“蕉雨琴”已经腐烂成为一堆木屑。“七星剑”由此被文化馆收藏,潘信之老师于1965年调到外地工作,1981年重回文化馆工作时却再也见不到那把“七星剑”了。通过多方打听,潘老师得知了“七星剑”遗失的过程:“文革”动荡中,县花鼓剧团造反派一头目闯进文化馆,拿走了“七星剑”,经常佩带在身招摇过市,用“七星剑”进行“文攻武斗”,很多人都看见。但潘老师找此人询问了几次,此人始终不承认拿走了“七星剑”,在谭嗣同手中叱咤风云的“七星剑”竟然就此不知下落。
谢谢支持!!! 于无字处读书.与有肝胆人交友. 是是非非道道,歌歌乐乐知知. (qq:1045480100 备忘录
http://www.hnzqw.com/dispbbs.asp?boardID=59&ID=11982&page=1
(
http://diy.hn8868.com/hnyqzm
)
2009/2/23 22:56:42
3
3
1/1页
1
发短信
我能做什么
我发表的主题
我参与的主题
基本资料修改
用户密码修改
联系资料修改
用户短信服务
编辑好友列表
用户收藏管理
个人文件管理
今日贴数图例
主题数图例
总帖数图例
在线图例
在线情况
用户组在线图例
文件集浏览
图片集浏览
Flash浏览
音乐集浏览
电影集浏览
贺卡发送
湘ICP备05003987号
湖南知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