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寨牙
2007年五一知青之旅
宜君
思考篇
由于不小心惊动了地方官,我们的回乡之旅变得有些冠冕堂皇起来,也有机会接触了县乡村一级的基层领导,使回乡的视野更广泛起来。
在县乡组织的欢迎座谈会上,原寨牙公社社长、县知青办主任,后在靖州县长任上退休下来的吴社长一语道出了当地政府与知青们的特殊情结:你们影响了一代人!我不管知青工作会议上对上山下乡运动弊病的多少指责,我们始终认为,你们对靖州的贡献是巨大的,带给当地老百姓的文化影响是深远的。吴社长特别提醒,在靖州城是有物证可鉴:在县政府倡议下,1999年由知青集资在渠江一角建起的“知青纪念园”,正是对这一特殊历史现象及特殊情结的纪念。而对吴社长话语最有力的实证就是,现任寨牙的父母官吴乡长就是当年甘棠公社某大队小学里知青的弟子,吴乡长也当场委托我们要帮助他找到他的启蒙老师。他们都知道,在当年,只要有知青的公社大队,代课老师、赤脚医生非知青莫属。巧的是,当我们到县一中参观时也发现,现在的县高级中学校长正是我们同行插友的学生,这位插友恢复高考后考取师大,毕业后回县当过老师。这或许是边远山区缺师少教所给予知识青年的机会,也或是知青对当地青年的影响亦或榜样的力量,推动了当地学习求才的风气。在县城附近的文峰塔景区,靖州人以此“山峰似笔,倒写天下文章”的意念,修建百年状元坊,宏扬劝学重教的风气。据知情人士言,靖州在历年的高考中一直名列地区前茅。
吴社长当然也列举了知青们返城后对当地政府的关心与支援:包括寨牙乡在内,知青们已援建了几所希望小学,许多知青也都愿意以自己的知识与特长为县乡出一些力所能及的力。但是,在没返乡之前,很多人并不知道乡亲们真正需要什么,包括女同学带去的糖果、男同学们砍去的肉,好多人都关心,乡亲们吃上没有,喜不喜欢。与乡干部们一同回村的经历,使我们了解了一些山乡的现状。
种田问题。靖州田多人少,又因山高水冷,粮食亩产不高。30年前,我们在时,辛辛苦苦一年却吃不饱饭,因为产量少,送完公粮所剩无几,红茹饭、橛菜根当年都曾是我们的口粮。取消统购统销后,饭是很容易吃饱了,田却荒了不少。又因80年代包山到户,森林损失严重,到如今副业收入锐减,田又种不起来,一句话:仍然贫困。在乡政府和村上,我们同时也看到一些希望:全乡已实现荒山的人工林木种植,速生林的培植成为乡上的重点项目。在村上,在国家补贴种粮款的鼓励下,许多荒疏的田又开始耕种。并且有些农户已开始种植葡萄、红薯等无公害瓜果,虽然面积不大,据说收益不错。家生及村支书等也正在试验性地种植一些经济作物,计划带领乡亲们挖掘土地的潜力。
但是,令人担忧的是,村中的青壮年出外的太多,种田的都是老一辈及妇女。我们曾到田头看望乡亲,发现正在忙活春耕的都是我们这一辈的老人,儿孙们放假在家也只是打牌玩耍。村里人说,现在的农村青年不识五谷,不事农活的大有人在。我们感叹,当年老人家要求我们接受再教育,与劳动人民相结合,今天的农村子弟却已厌弃土地,这究竟是一种进步还是倒退。从年轻、高学历的乡干部身上,我们似乎能看到农村的新希望,但今日的农村最急需的应是具有知识、充满活力、敢想能干的年青人。
道路问题。交通不发达与贫穷紧紧相连。现今国家实行多项富民政策,在寨牙山乡往往因交通而大打折扣。10元/人/年的农村医疗改革,确实惠及大家,但对于偏远山村而言,由于缺医(不是每个村组都有卫生员),加上交通不便,农民的病情多被耽搁。孩子上学,现在实行县乡中心学校方式,学校的集中给交通不便的山乡孩子也带来了问题。虽然学费免了,但很多农民家交不起食宿费,我们村因为离乡中心小学近,成为许多远村亲友寄居孩子的地方。
我们此次返乡的三个村中,有2个居民组(原生产队)还没通公路,我们曾陪同其中一个队上的同学一同走进山村,有机会听到了乡干部与村组的人艰难地讨论“村村通”的问题。按国家出大头,村民自筹部分资金建设乡村公路的原则,对于这2个处在山冲或高山深处、居民稀少的村组,每公里几万元的自筹资金怎么也凑不上,哪怕乡政府许诺再进行每公里的补贴,每家每户仍承担不起剩下的费用。看到乡亲们盼了几十年的路通,看到乡干部挠头无奈的模样,我们才深切地感到乡亲们的需要。回程的路上,有知青就在商议,怎样能帮乡亲们一把,助他们实现这个民心工程。
暮色苍茫中我们离开寨牙,远处青山如黛,绿树浓郁,碧水清澈,浮光跃金,隐藏在其中的幢幢农舍若隐若现……这就是我们梦中曾无数次出现过的景象,是那曾留下过我们青春痕迹的地方。今天的寨牙仍然美丽、纯朴,我们祝愿它更加漂亮、更加富有活力、更加发达兴旺。(完)
写于2007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