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是一个动荡的年代,持续上百年的康乾盛世落下帷幕,整个中国社会在内忧外患中走向衰落。由于一批人杰才俊的力挽狂澜,回光返照似地一度出现了“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他们中间的核心人物。曾国藩这个人,可能是近代最具争议的人物,生前死后都面临着毁誉参半的评价。戴在他头上的桂冠有:中兴第一名臣,古今第一完人,德埒诸葛,功过萧曹,文章无愧于韩欧,是一个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人物,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湖湘文化的杰出代表,中国近代化的先行者。而戴在他头上的荆冠呢,有曾剃头、曾屠户、刽子手、汉奸、卖国贼。到底应该怎样认识曾国藩?我个人觉得,这已经不是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问题了,曾国藩其实一直没有死,他一直活在当代史里。从戊戌维新到辛亥革命,从国民党到共产党,谁也没有摆脱曾国藩的影响。今年是曾国藩诞辰195周年,为了了解一个真实的曾国藩,我们来到了他的老家湖南省双峰县,与曾国藩的“异代知己”的唐浩明先生一起,采访了白玉堂、思云馆、富后堂等曾国藩出生成长的地方。
1811年寒冬,曾国藩出生在湖南省双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身为曾家长子长孙,他从小就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加上天资聪颖,又用功读书,22岁就中了秀才,从此在他前半生的仕途路上一帆风顺。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
主持人:我们顺着曾国藩自己的思路啊想一想,他的这个履历的话,也是,运气,命运之神很帮他的忙的。
唐先生:是很帮他的忙。我曾经说他这个做官啊,他是这个北京城里12年的太平京官,也做得非常之好。
主持人:很顺。
唐先生:很顺,他一次连升四级,
主持人:连升四级。
唐先生:这是真的,而且这个很奇怪,他本来呢,就是刚刚升了一级,过了两三个月以后,他想下一次的调级不会有他的份,所以他准备请假回家探亲,他写这个信他就征求家里面的意见,家里面不同意。
主持人:不同意他回去。
唐先生:不同意他回去,后来他就没有回来,没有回来以后呢,两个月后他就连升四级了。
主持人:他要是回去这个机会就没有了。
唐先生:回去了那我就说他可能在瓜棚豆架之下啊跟家人谈年纪呢。
主持人:是是是,就是他完完全全这12年的太平京官的话,使他一下子从一个从七品到了这个。
唐先生:副处级。
主持人:从副处级到了副部级。
唐先生:副部级
主持人:而且他那个副处级得来也是运气,他考的进士是三等。
唐先生:三等,同进士出身,所以他后来比较忌讳这种说法。
主持人:不可能被点翰林,也是很有意思,让他再有一次机会,居然进入了这个翰林。
唐先生:这个运气好。一辈子的运气也很好。
主持人:是吧啊
唐先生: 他37岁(就是)侍郎啊,侍郎衔就是从二品,我们今天的副部级,他全国,连他在内,十年之间得到的级别只有三个人,而湖南是空前绝后。
正在曾国藩的仕途一帆风顺之时,突然传来母亲去世的恶耗。在信奉三纲五常的封建时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守孝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并须离职,也称“守制"或“丁忧”。作为长子的曾国藩不得不回家守制三年,以尽孝道。
主持人:按理说的话,守制三年,这种守制三年丁忧的话,对于很多仕途上的人来说的话,是一个很大的一个挫折的。
唐先生:是啊是啊,
主持人:因为机会给别人了。
唐先生:所以当年有瞒着不报的,
主持人:有瞒着不报的。
唐先生:还有这样的情况
主持人:对对对
唐先生:瞒着不报啊。
唐先生:他那个时候不像我们现在请假,他那个就是三年你这个官职就没有了,工资也没有了,然后三年满了以后你回北京城里再候,再等候,等候有这个缺出来了,相应的缺出来了。
主持人:组织部再分配你。
唐先生:对,再给你分配,所以这个官员呢,他是极不愿意遇到这种丁忧的事情,这个经济上也是,仕途上也是一蹶不振,有可能就没有了。
主持人:前面的书都白读了,那么正好他丁忧的时候赶上这个太平天国了,
唐先生:太平天国
主持人:让他以这个从二品侍郎的身份,然后再协助湖南巡抚办团练。
1851年1月,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两年间,起义军自广西入湖南、湖北,顺长江而下,经江西、安徽、江苏,于1853年3月攻下江宁,随即定为国都,改名天京。此时的清政府所倚仗的八旗和绿营兵都已衰败不堪,纷纷溃败,咸丰皇帝无奈之下急命各地启动地方力量,加紧兴办团练。所谓团练就是临时的民兵,结队编团定时训练,无事则拿锄头做农活,有事则拿刀枪械斗。这种组织大多局限在县、乡一带,而曾国藩所办团练则打破了这种格局,在长沙建立了一个大团。
主持人:那么曾国藩办团练是曾国藩事业的一个很大的一个转折点,但没有这个事情他也可能入阁拜相的可能性也是有的,那个也不过就是个太平宰相而已。
唐先生:生命没有这么精彩
主持人:顶多也就和前面的什么曹正庸啊这种所谓磕头宰相一样。
唐先生:对对,那多了。
主持人:多了啊,但是有了太平天国这样一个事,又有在家里头丁忧办团练的这样一个事情以后,整个曾国藩的人生格局就完全变化了。
唐先生:所以我说曾国藩的成功啊这一点呢,他在这个事情一个大的这个担子在放在他肩上的时候,他已经各个方面的条件都准备得非常好了,而且又年富力强,他42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所以当时朝廷任命了43个,两个月之内,在整个东南啊这一带,太平天国所占领的地方,任命了43个团练大臣,曾国藩是第一的,但最后成事也就是他一个人
主持人:唯有曾国藩成了,唯有曾国藩的湘军成了,那么您觉得这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唐先生:这里啊有一个很大的这样的一个原因,就是曾国藩看准了这个机遇,他是看着一个什么机遇呢,就是这个事情,这个朝廷是叫他们办这个团练,他知道啊这个团练呢是不能成事,而当时的军队绿营也不能成事,必须要建立一支新的军事武装力量,他看准这是一个好机会,他后来实际上办的不是团练,是军队,
主持人:军队
唐先生:军队,就完全是军事编制,发军饷,穿军装,住营房。这是曾国藩的成事一个很重要的他的过人之处,再另外一个这些民兵,这些人员,就湘军这些人员,他是湖南文化熏陶下的湖南人,湖南人我们都知道,你也是湖南人是吧,他特别呢是最好的军人,湖南呢这个人吃得苦,
主持人:霸得蛮
唐先生:霸得蛮,不怕死,有血性,是吧,这些人,这种最适于当兵,上战场,血性汉子。
主持人:所以这个无湘不成军这句谚语是在此之前还是湘军之后。
唐先生: 之后。
主持人:之后了,对
唐先生:他就是这样一个东西,有一个比较好的这个统帅,然后有这么多的好士兵,
主持人:出一批好士兵
唐先生:好士兵
主持人:出一批好将领
唐先生:对,你如果是光有这个统帅,这个兵是另外一个什么温柔富贵之乡也不可能是这样子,那么两相结合起来就造成近代这支军队,最后就无湘不成军就这样了。
曾国藩凭着湖湘文化经世济用的学问根底和程朱理学的道德勇气,当然也凭着对时代机遇的把握,成功地从一个文人转变为了一个军事统帅。而他带湘军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最不寻常之举是将政治思想教育贯彻在平时的作战和训练之中。当湘军与太平军相战甚酣时,他作《爱民歌》让湘军将士广为传唱,以赢得民心,并使湘军声威大震。毛泽东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即以此为蓝本,蒋介石在黄埔军校时也常以《爱民歌》训导学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曾国藩不仅是湘军的总司令,他还是湘军的总政委;他不仅开创了中国近代史上在军队中开展政治思想教育的先河,他还是中国近代所有政治领袖的精神偶像。
曾国藩的湘军与太平天国的斗争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镇压农民起义,然而今天我们反思历史,双方表面上看起来是官府和农民起义军之间的斗争,而实际上,政权之争的背后还有两种不同的文化信仰在中国大地上的生死博弈。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曾国藩才打出了捍卫孔孟之道的旗号。这个旗号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武器凝聚了湘军的军心,而且让所有的中国读书人意识到了平定太平天国的终极意义,使湘军将士在战斗中具有了一种文化信念上的勇气,最终使曾国藩取得了对太平天国的胜利。那么曾国藩是怎样“奋起以卫吾道”、又是怎样把儒家的仁义道德运用于刀兵血火之中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