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特殊的历史为一代青年提供的一条特殊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有宝贵青春的荒废,有美好理想的破灭,有生活信心的动摇,更有一代知青的奋斗业绩。在国家最艰难的岁月,是他们同当地人民一起。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支撑着共和国大厦。较之后来的青年,他们更多一些对人生艰辛的领悟,更多具有吃苦耐劳的品格。“知青”二字已不是单纯字面上的含义,而是那段特殊经历赋予他们的一种“资格”。相对沸腾的金融危机,知青话题似是冰点,对于众多“80后”甚至“90后”来说,更是如此久远而陌生。
40多年前毛主席在《人民日报》上的一声号令——“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成为最高指示,“毛主席挥手我前进”,之前已成星星之火的上山下乡运动,顿成燎原之势。这一幕,成为1700万知青心中永远难以忘却的记忆。在北京、在上海、在广州……车站、码头上人山人海,泪飞如雨。最小15岁、最大20多岁的初高中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老三届”学生,有的怀抱着巨大的革命激情,有的出于无奈和盲目,在撕心裂肺的汽笛声中与亲人挥手告别。他们中,有的人再也没有回来。知青运动从狂飙突起到最后偃旗息鼓,延续了整整十年。
今天,回望历史,岁月蹉跎。这是特殊年代有着特殊际遇的特殊一群。他们与共和国一起成长———新中国成立时他们呱呱落地,“文革”爆发时他们正值青春叛逆,上山下乡运动让他们小小年纪背井离乡,终于回城了,却蓦然发现,城市已不是自己熟悉的城市。青壮年适逢30年改革开放,他们投身其中,成为天然的拥护者,更成为这个国家迈向现代化的推动者、受益者。当然,不少至今仍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知青也为此承受阵痛,付出高昂成本。
然而,无论他们的际遇如何,他们的经历都是共和国历史上沉重得难以翻过的一页,更是知青灵魂深处久久不能释怀的生命历程。他们在一个号召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独特的人口大迁徙,从城市奔赴农村,再从农村杀回城市,历尽磨难,惊天动地。他们的青春开放在那个特殊的时代,他们的命运随国家的命运而上下沉浮。如果,尊重生命仍是人类价值中最为闪亮的内核,尊重历史仍是人类书写中最为基本的准则,那么,我们就不能忘记。无论是青春无悔还是青春忏悔,无论是成功者还是困顿者,请不要忘记曾经的狂热、真诚、无我和盲从,更不要漠视这个群体共有的精神气质——永远昂扬的斗志,逆难而行的精神,面对苦难,承受苦难,坚忍执著,获得新生。
读懂“知青”这个符号,为了明天更好地前行,也只有真正正视“知青”这个符号,才能将他们所负担的那个时代彻底放下,让整个民族真正轻松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