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年三十的头一天,慕名来到离太原不远的晋祠。晋祠,相传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它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十一世纪的西周时代,始建于北魏,是为我国历史最悠久而又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祠内有历代各式建筑一百余座。古人云:“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可见晋祠在山西的地位之重。看来今天不虚此行。
1、

晋祠原名唐叔虞祠,因境内有晋水流淌,于是将当时的国号“唐”改为“晋”,祠堂亦改为“晋王祠”,筒称“晋祠”,这就是晋祠的由来。现大门匾额上的题辞为陈 毅元帅所题。
2、

这是号称“晋祠三绝”之一的“圣母殿”是祠内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殿高十九米,为宋代年间木结构建筑的代表作。
3、

殿前柱上的木雕盘龙,是我国最早的盘龙雕柱,怒目利爪,风从云生,距今虽已千年,鳞甲须髯,灵动活现。
4、

三绝之二就是树中之王——“周柏”,晋祠内有无数古木,尤以“周柏”、“隋槐”最为有名。顾名思义,周朝的柏树,隋朝的槐树应当不会有误。这两颗周柏又称“夫妻树”,一株直立,一株斜倚,历三千余年,仍绿意盎然。不得不叫人叹为观止。
5、
再近一点拍一张,此树的树皮已全无,而又极度倾斜,仍生长如斯,伟哉!
6、
这株古树不知是否就是“隋槐”,因周围古木比比皆是,想要是夏天,树树亭亭如盖,该是怎样一种胜景啊!
7、
这是一株几人合抱的银杏树,不知有几多岁了,看那龙鳞虎爪般的苍劲的枝干,似乎是在看一部古老的中国历史。多少英雄豪杰,几多悲欢离合在它眼前不过是过眼烟云,唯有它长久地生长在这古老的中原大地上,让游人进行瞻仰,真是人不如树啊!
8、
这株树叫做“毛白杨”。因从未见过这样的树种,又是冬天,树叶已落尽,不知和白杨有什么区别,只觉得高大、挺拔,真插苍穹,似乎要将我的镜头戳穿,只好蹬下身子,再仰拍一张。
9、
三绝之三就是这“难老泉”了。此泉素有“晋阳第一泉”之称。因它终年不断,长流不息,人们便以“难老”冠之。从井口看进去,一股白色的泉水喷涌而出,高尺余,哗哗作响,相传这就是晋水的源头。
10、
往前十数步,便见底下有一石雕龙头,泉水潜行十余米然后从此龙口中吐出,哪怕周围冰凌满布,此水却从不封冻,据说水温长年保持在17℃。站在此处,看似白练飞舞,听如呜琴合奏,真赏心悦目也。
11、
再往下,泉水又分南北两渠,从十孔流出,而且十孔不是均分,而是三、七分水。这里还有一个传说:说是此水为周围两个村庄共有,两村经常为用水发生械斗。后告到县衙,县丞想出一个主意,命人烧滚油一锅,内置铜钱十枚,叫两村各选派一名后生,同时伸手入油锅捞钱,按捞钱多少来分水。结果两人一人捞得七枚,另一人只捞得三枚,此后便有了这三、七分水的典故。
难老泉水世代浇灌着晋祠周围千亩良田,因水中含有多种矿物质,水温恒定,所以出产的晋祠大米米质晶莹,颗粒饱满,口感香醇,是与天津小站大米齐名的米中极品。
12、
细看溪水中漂着一簇簇的细小浮萍,在南方这时水中恐难见此景,而北国冰封季节能见到这绿生生的植物,叫人不称奇也难。可见水温长年为17℃,此说不虚也。
13、
晋祠还有一个值得看的地方,在一座石台上(此处叫金人台),四角分别站着四位铸铁武士,大小和真人差不多,为北宋年间铸造,历经900多年风霜雨雪,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态威武,如山似塔,销明甲亮,英姿勃勃,堪称鬼斧神工。
14、
据说谁要以手摸铁人的肚部,此人一生不愁吃穿。看那铁将军挺胸凸肚的样子,肚子都被人摸得油光水滑的,它是不愁吃穿了。
15、
与铁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圣母殿内的三十三尊彩绘侍女像,这些侍女姿态各异,栩栩如生,似乎她们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人。她们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都能带给人无尽的遐想。
16、
这是三晋名泉的大殿。
17、
这是进门的牌坊,巍峨雄壮。
18、
左边一溜几座大殿,相传是虞姬,即姬姓的家祠,后姬姓改为王姓,故几百年来遍布全球的王姓族人纷纷来此寻根问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