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欣赏版主好pp,愿小妹牛年更牛!




谢谢湘姐,咱俩一起牛吧!向姐夫和研究孙恭贺新春!







李讷为何在韶山下跪
作者:一 清
没有人知道这一天的韶山会发生什么。一切都还是那样的悠闲与漫不经心。
晨霭与炊烟合在了一处,它们顺着山角的松尖缠绕,再缠绕,慢慢地,消失在远方的风中……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正是全国非毛最厉害的时候,韶山的失落感,跟飘荡在这山间的晨霭炊烟一样,不知所终。
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时段里,一个谁也没有注意到的早晨,毛泽东的女儿从长沙出发了,她是往韶山来的。
(一)
李讷出生在延安,但是她认为她的老家应该是韶山。李讷为江青所生,是毛泽东主席的满女儿。毛泽东一直将她视为掌上明珠。
1961年,正在患病中的李讷曾跟父亲说:“爸爸,要去韶山看看。”父亲见病中的李讷有些虚弱,没有同意,说你病好了再说吧。
此后李讷从北京大学毕业了,接着就发生了那场运动。李讷也不可避免的卷了进去。或者是因为有毛泽东这样的父亲,或者因为有江青这样的母亲,李讷登上了《解放军报》总编的位置。父亲去世后,李讷从巅峰滑至谷底,失去了往日的欢乐与自由。想到父亲、想到韶山,想到自己这么些年来,特别是父亲在世时没有来韶山,她深深后悔了。
她一直在寻找着来韶山的机会。
1984年8月,李讷终于踏上了去韶山的列车。
(二)
李讷所走的路,就是二十五年前父亲回乡时所走的路。
风从耳边吹过,她能感觉到,这是曾经吹过父亲脸颊的风;溪从脚下流过,那粼粼的波光,也能折现出当年父亲的身影……
李讷沉默地注视着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这次到韶山,李讷心里一直有着一个沉重的负担。
她不敢一个人来,也不敢亮出了自己的身份和姓名。
为了这,她去云南怒江军分区,接回了刚办好了离休手续的丈夫王景清。王景清是怒江军分区参谋长。
在韶山管理局的接待名单里,就只有王景清参谋长作为参观者的名字。
王景清出现在韶山故居的土路上,大家将他簇拥在中间,陪着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参观。
李讷远远地拉在后面,心在与这一片土地对话,也似在与亲人诉说。在参观毛泽东少年时代劳动的一些家具时,李讷手摸着父亲儿时用过的家什,内心里涌动着一种难言以状的情绪。为了不让其他的人注意到她情感的变化,她再一次将自己拉远了与参观人群的距离。
李讷抚摸着旧时父亲的劳动用品,似乎能感受到依稀残留的余温,内心百感交集。
她的行为,让韶山管理局的几位陪同参观的负责人感到有些奇怪,不知道王参谋长为何还带来了一个穿着很土的中年妇女。
在从堂屋里穿过,进入牛栏房时,李讷靠在门框上,情感难以自持,王景清将其看在眼里,他想去扶扶她,但是,昨晚她的嘱咐是那么的坚决。王景清放弃了,只是埋头跟着陪同的人群往后山晒谷坪方向走。
一行人上了晒谷坪。
晒谷坪下,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这是毛泽东同志小时候劳动的地方”。
李讷也看到了这块牌子,这块曾经多次出现在她梦中的田地与标牌。
李讷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了,她的内心翻江倒海般,涌动着对父亲的怀念,泪水像山涧溪流的水,奔涌而出。一声压抑的哭声,重重地从胸腔里喷了出来。她一下跪在那块父亲曾经劳动过的田埂上,一双手向泥里挖去,挖去,并深深地插在泥土里!
她的突如其来的动作,让所有的人都惊呆了,人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人们不知道这个沉闷地饮泣着的中年妇女是谁。
(三)
王景清立即冲出了人群,跪下来,扶着李讷。他那军人的大手,殷殷地为她擦去泪水。
王景清觉得再也不能隐瞒什么了。他扶着李讷,向韶山管理局的领导人解释说:“这是李讷,是毛主席的小女儿李讷!”
李讷?毛主席的幺女儿李讷?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当惊呆了的人们仔细打量时,这才看清楚了这位酷似毛泽东的女人是谁。
李讷已经擦干了泪水,她怔怔地望着父亲劳动过的土地,父亲小时候爬过的远山,心里不知什么滋味,酸甜苦辣痛,什么都有。
韶山管理局的负责人责怪李讷:“你怎么不告诉我们一声啊?你这是为什么啊?”
王景清言语不多,想说些什么,没有说出来。
还是李讷说出了自己的忧虑:“我是江青的女儿,我母亲做了很多让人愤恨的事,所以,我怕……”
一位领导含着泪说:“不错,你是江青的女儿,但是你更是毛泽东——毛主席的女儿啊?你回到了韶山,这里不就是你的家吗?”
人群里一阵唏嘘,所有的人都心事重重地哭了。
一位当地的妇女像是呆了,手中提着的猪草篮子掉在地下,泪水在脸上漫流着,谁也不认识她……
呵,历史啊,政见啊,你要怎样地去捉弄生活中的人们?!
远处的韶峰,似乎见证了这一幕的沉默,脚下的土地,这块曾经是一代伟人儿时劳作过的土地,同样见证和记载了世纪沉浮后的辛酸!
(晒谷坪里的人一下子都惊呆了!)
(四)
李讷回来了!
李讷回韶山来了!
毛主席的小女儿李讷回家来了!!!
韶山的亲友们,韶山的老乡们,韶山的老人、少年、穷农户、富商家,所有的人,都奔走相告,就像当年毛主席回韶山来了一样,人们在传递着李讷回来了的消息!
人们把手伸过来,李讷也把手伸过去,一双双的手,一声声的呼喊,好像离别了几个世纪,几千年。是对谁的怀念,谁都心里清楚,但是,那是1984年啊。1984年的季候,乍暖还寒啊!
李讷眼里还噙着泪水,但这泪水已经不再酸涩、不再苦楚。她没有想到,从来没有来过的韶山,从来也没有见过的乡亲,把她当成了女儿,当成了亲人。
(注意:凡网络转载本博文章,须注明来自凤凰网“理解毛泽东·一清的博客”,否则视为侵权。)
为什么现在的中年人普遍对毛主席评价较高
我的父亲是弯腰从一个个运动中走过来的人,他谨小甚微,胆小怕事。他的性格或多或少影响到我,柔性太重钢性不足。随着社会的开放,父亲对那位老人家敢有诸多微词。象父亲这一代年近70岁的老知识分子对那位老人家要么无言,要么一样。而我在车上,在人群中,特别是现在40来岁的中年人中却总是听到对他的诸多赞美。穷则大家一起穷,而关键是小有所养老有所乐。3岁以下的孩子60岁以上的老人那时据说都是有口粮可以分到。这是我以前所不知的。我觉得那时都可以做到为什么现在做不到了呢?小有所养老有所乐不就是一个桃源世界吗?
穷则大家一起穷固然不好,但也不能富则流油穷则在垃圾箱中扒食。本人认为在今后如何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是摆在当前领导人与未来领导人面前的艰巨任务。
从回收站中找回的帖子就发这里了。虽有傲骨诗人写道“梅花取直不取曲,此理世人多未推。诗人独得梅清性,不画官梅画野梅。”。而我的血性是从小就被压制了的,我是一棵寒梅但只有盘旋的虬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