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在郊区拜年,一些当代“富农”的别墅式农舍令人眼睛一亮。初五去茶市乡下拜年,城乡差别仍较显著。
在茶市一带本族是有数万人口的大姓,分为六个分支,我祖父所属“大屋”又是“六甲”分支的一支。据老父说,他幼时这里的青砖大宅间都有雨廊相连,下雨天在村里行走不用打伞。8里外挂有进士匾的宗祠所在喇叭堰一带更盛,可惜在民初就巳败落。
咸丰年间修建的“怡兴堂”
“怡兴堂”残留的雕梁画栋仍可见当年之盛
据说“怡兴堂”上溯五代祖辈所修“爱敬堂”,推算当在明末所建:
村里的老屋多巳败落:
原为生产队的牛栏
也有少数致富人家的新宅
被我称为“冬烘先生”退休乡村小学教师堂兄月有退休金及补贴1600余元,2个儿子都当县里中小学教师成家另过,属于村里“富裕”家庭。堂嫂还种菜养猪,我笑堂兄呆在乡下不赌不玩这每月1600余元如何消费?
被堂侄称为“一路两制”的县道X014线。从乡镇合并后的茶市镇到原石桥乡所在5公里左右县道巳修成水泥路面:
出石桥街,通往泉溪镇的数公里县道X014线雨天是烂泥潭,另一番景象。据说“村村通”时周边村民愿集资修成3米宽水泥村道,而县里有关部门不同意,说县道要达6米宽度,本不富裕的村民们不愿再筹更多的钱来修县里标准的“县道”,而县里又不拨资金修这段路,故这数公里县道仍是“水泥路”。成了三不管路。
如果您不会发贴或者不会发图片,请参看《入门帮助》,里面有详尽提示。
乡镇也有“烂尾楼”
城里的“烂尾楼”时有所闻,但乡镇的“烂尾楼”却不太注意。几年来也数过此楼没太在意,这次在镇里“脸面”处桥头又见此楼,询之堂侄,乃本家一乡镇企业家所为。他曾腰缠百万,此楼是办公楼,后建厂房;事业正旺时澳门几次豪赌破产,留下此未竟之业。
返城时见2处“烂尾楼”,其规模比本家的也大不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