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放在湖区的弟兄,都吃过这种糍粑。安乡叫打糍粑,一个足有几十斤,当年是我们回长必带的东西。
谢谢蔡家湾的跟帖和照片,使大家可以见识到华容乡下打糍粑的劳动场面。明明有机械加工,提出来要用原始方法,老乡们不会觉得奇怪吗?不要说准备那么多米,就是那个石臼要找出来洗干净、安放好,还有那些木棒要配齐,大概也不容易,这可能只为你们这些知识青年老乡们才会去那么劳神费力。没有寒冷的黑夜,不是饥饿,大概还是难得找回过去的感觉来。
谢谢湖边士的帖子,这么曲折的故事,这样生动的文章,应该是一个很好的主帖,可气的是铁老爷这些人还是夺去了你们的劳动果实。也许天高皇帝远,我们下放的地方农村忙着生计,没产生什么造反派,也不会禁止做糍粑,民风也温和,有什么事只有大队干部让着知青的。华容的优质糯米“筒子糯”外形和你描写的一样,因为优质产量就不高,因此不让多种。我离开生产队到岳阳后,队里干部找过我,要帮忙联系氮肥厂买尿素,一再讲“给那个帮忙的送一担筒子糯”,可见这糯米是进得贡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