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很不错的乡村风俗照,欣赏分享了!
谢谢念想!
谢谢朋友们喜欢这原生态的民风民俗。
我和雪雪到了那里,多是忙于各处拍照,没有像真正的做客样规规矩矩坐在哪里好久,我们这样的客人似乎有些野哦。
新郎新娘拜堂,是晚饭以后在堂屋里进行的,当时只看到司仪引导他们拜了祖宗、拜了天地,再互拜,好像没看到拜父母,父母当时没在场?
拜堂过后闹洞房,此时新郎父母都在新房内,我刚好站在他们后面不远处。听到喊“向父母敬礼”,我赶快退到堂屋里,拍照都没来得及。等他们敬完了父母的礼,我再踏进新房,没想到轮到要向我敬礼了,我举起的相机赶快端在了胸前,随即送了新人几句祝福语。
受了这隆重厚礼的我,有蛮高兴呢,女儿结婚,我都没这享受哟。我高兴得忘乎所以,在窄小的新房内登到了高处,也才有了大家能看到的“闹洞房”部分花絮。
好像我不应该是“上亲”吧?
好些学生不是称呼我“老师”的,而是称“W妈”。在民办大学混了几年,不论是做班主任,还是做专职教师,和学生及同事的关系是非常融洽的,要不是上了湖知网,我肯定还在那里继续当妈老师呢,呵呵呵。
念想拍的这张照片中背对着我们头顶食品盘、一条大辫子上别着一朵花结子的人就是新郎L的母亲。为儿子办喜事,她是最乐意也是最辛苦的!她的穿着是很朴实的,大辫子上别着的花结子可以体会到勤劳母亲的喜悦心情。三天的短暂接触,她那匆忙的身影真令我们感动,几乎没有看见她端碗和大家一起吃过一餐饭。接亲的第二天早餐,我对她说“你也一起吃点饭。”她回答:“没有时间吃。”后来一看,帮忙的乡邻都已经上桌吃饭去了,她还在灶台炒菜,不知道她什么时候吃的饭。听说办喜事头三天她已经生病打了吊针。
新郎L的父母亲——我的同龄人,他们生育了4个儿女,都成家了,我对他们说:“我们的负担是4比1。”父亲说:“虽然累些,但值,老了有儿女赡养。”如果实行计划生育,只生2个,他们的经济状况也可能比现在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