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趣闻之——春节
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最为隆重的一个传统佳节,古称元旦,也叫新年。一年的第一天即元旦,南宋吴自牧《梦梁录正月》:“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其实,春节不只是指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根据民间习惯,从腊月二十四日过小年起直到新年正月十五日闹元宵止,有20多天的节期。
在新春佳节期间,我国各族人民和各个地区都以各自的春节习俗,开展多种多样的庆祝活动,尽情欢乐,各显风趣。
放鞭炮(俗称爆竹)。人们每逢春节都要买来不少的鞭炮、礼花,于除夕通宵达旦的燃放,以增加节日欢乐的气氛。清程允升《幼学珠玑?岁时》有“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之句。不过古人在除夕燃放鞭炮的目的与我们现在完全不同,古人只是为了驱鬼祛邪,而现在则是为了添喜助乐。除夕放鞭炮在民间还有一种传说:在很早以前,有一种厉鬼,它平时躲在深山密林中的岩洞里不露面,但每逢岁尾最后那天晚上就会跑出来,人若碰见了就要生病。但是这种厉鬼虽然凶猛,却十分害怕灯火和鞭炮声响。它一见到灯火或听到鞭炮声就跑了。人们掌握了厉鬼的这一特性,每逢除夕,家家户户就点上明灯,生起大火炉,燃放鞭炮,通宵达旦,以防厉鬼的出现。从那以后就形成了现在还保留的除夕夜晚生大火,燃放鞭炮的习俗。
扫尘。我国城乡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搞一次大扫除,扫除室内外灰尘,洗干净家具、衣被。把厨房作为重点,锅、灶、碗筷、案板、餐柜都要搬出厨房,檫洗干净后再放回原处,干干净净迎新年。扫尘,古时又称旧年,最初始于古代人们除疫祛灾的一种迷信仪式。后来慢慢演变为年终清洁大扫除。唐以后,扫尘之风即盛行全国,宋吴自牧《梦梁录》记载:“十二月尽……士庶人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岁之安”在民间还有一种富有生活情趣的传说:从前,家家户户厨房里供奉了一尊灶神爷,他每年的腊月二十八日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一次人间善恶。有一户姓张的人家平时很讲卫生,每逢春节到来之前都要扎扎实实搞一次大扫除,特别是要把锅瓢碗筷清洗得干干净净。灶神爷把张家爱清洁讲卫生的事迹如实地向玉皇大帝禀报了。玉帝听了很高兴,为了奖赏姓张的人家,马上传旨,不许疫魔、灾星进入张家。从此张家的人无灾无疫,清洁平安。而张家的左邻右舍则常常病疫不离。邻居们便问张家这是为什么?张家便把爱清洁讲卫生得到玉皇大帝嘉奖的事讲叙了一遍。于是邻居们都向张家学习,每逢腊月二十八日前,大搞一次扫尘,这样就都祛灾免疫了。以后逐年传开,形成了家家户户在年前扫尘迎新年的习俗。
贴春联。春联是由古时的桃符演变来的,原意也是为了驱邪压灾,求保平安。古人用桃木做板挂在门户上,上面写上“神荼”、“郁垒”等字,谓之仙木,即桃符。到了五代,桃符上开始出现对联代替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到了宋代,新春贴对联已成盛行的民间习俗。宋诗人王安石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后来逐渐不用桃符,只在纸上写春联,一直延续至今。
过春节除贴春联外,老百姓还喜欢贴“福”字。特别是农村,家家户户的门上、粮仓上、猪牛栏的门楣上、水缸上、灶上,都要贴上大小不一的“福”字,以祈愿新年多福吉祥。有的还把“福”字倒贴,取“到”、“倒”的谐音“福到了”之意。贴“福”字习俗的来由说法不一。一种是说起源于姜太公在封神时,他老婆吵着也要封神,姜太公一想,老婆是个八败命,到一家败一家,到一家穷一家,就封个“穷神”吧!老婆不高兴地说:“封我个穷神,叫我往哪儿蹲呢?”姜太公说:“有福的地方你都不要去。”这件事老百姓知道了,家家户户便写个“福”字往门上一贴,这样穷神就不敢来了,保住了家业;另一种传说是:明太祖朱元璋于正月十五日到民间暗访,走到淮西一个小镇上,看见一些人围观一幅漫画,他也挤进人群一瞧,画上画着一个赤脚女人,怀抱一个大西瓜,意思是嘲笑淮西女人脚大。他以为是乡人在取笑他的马皇后,因为马皇后是淮西人。他将此事暗记在心上,回宫之后密旨军士去调查,凡未参与围观与嬉笑漫画者,就在他家门上贴个“福”字。几天以后,军士便到没贴“福”字的人家捉人。此后,人们每逢春节便在自家门上贴个“福”字,表示是安分守己的臣民。久而久之,便成了人们春节贴“福”字求吉利的习俗。
守岁。在“一夜连双梦,三更分两年”的除夕之夜,我国许多民族都有通宵不睡,守岁的传统习俗。为什么要守岁?据说是除夕晚上如果通宵不眠,一家人团聚畅谈,“高堂摆长宴,红烛照通宵”欢乐到旦,即预兆来年家业兴旺,百事如意。
吃年饭。“吃年饭”取一家人团圆之意,又叫“吃团年饭”。吃年饭多在午夜子时前后开始,一直吃到天大亮,以示“越吃越亮堂”、新年财源宽广之意。吃年饭的习俗在我国各地各民族不尽相同,一般是北方人吃水饺,南方人吃一桌丰盛的美味佳肴。吃法也各有不同。大年初一吃饺子始于明朝,盛于清代。这顿饺子一定要在除夕晚上包好,午夜12时开始吃,因为12时是子时,正月初一的开始,吃饺子,借谐音“更岁交子”之意。一家人在吃饺子时,每个人先要咬一口生萝卜,叫作“咬春”,有的地方饺子里面包着硬币、糖块、花生之类的东西,如果吃到硬币,意味着新的一年有财运,吃到糖意味着日子越过越甜,吃到花生就会延年长寿,取花生又名长生果之意。年饭菜肴也是各乡各俗。苏州人称黄豆芽为如意菜,芥菜谐音“聚财”,在年饭桌上必须有这类素菜;绍兴人的年饭有一碗“鲞(xiang)冻肉”(腊干肉片),面上摆个白鲞头,寓意“有想头”;湖南一带的年饭桌上少不了鱼和青菜,鱼象征有吃有余,青菜意味着清吉平安,特别是年饭桌上的鱼不能吃,要“余”下来,在浏阳一带,为避免小孩嘴馋不懂规矩将鱼吃动,便干脆用一只金红色的木雕鲤鱼盛在菜盆里摆放在年饭桌上。
拜年。春节拜年是一种极富人情味的礼仪习俗。新春依始,人们走亲串友,登门拜年互致节日祝贺,联络感情。关于拜年习俗的来历,传说是在很古的时候,有一种怪兽,性凶猛,每逢除夕就窜出深山,到村庄劫食伤人,因为它只在除夕才露身一次,所以人们称它“年”。人们为了求得平安,并不与“年”斗,只在门外放些肉食,把门关紧,等到初一凌晨“年”吃饱走了,人们才纷纷放鞭炮,开门相贺,打躬道喜,互贺未被“年”伤害。此后拜年的习俗就源流至今。拜年的习俗各地并不相同,在湖南,拜年有“初一崽(儿女),初二郎(女婿),初三初四拜团坊(邻居、好友)”的习俗。即大年初一全家人依次由晚辈向长辈拜年;初二女婿到岳父、母家拜年;初三起给亲友、邻居交相拜年,祝贺新春。苗族人春节拜年,年初一这天妇女不出门,男人们出门拜年要带上一壶酒,走到亲友家见面就先敬三杯酒,主人立即回敬三杯酒,并将上好的菜肴端出来请客人吃,客人离开时还要带走一点糯米饭以示吉利。
在我国,人们在欢度春节期间,除有以上种种传统习俗外,还盛行舞狮子,玩龙灯,踩高脚,赏冰灯,打花鼓等娱乐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