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纪行
二00八年十二月下旬,应印度尼西亚教育部的邀请,受国务院侨办的委托,我们一行四人赴印尼进行华文教师的培训。历时一个月,行程一万多公里,辗转印尼的三个大岛,先后在四个城市举办华文教师培训班,培训的当地华文教师近四百余人。
有千岛之国之称的印度尼西亚,其实对许多人来说是个陌生的地方。虽然出发前也做了一些案头工作,上网查资料,但收效甚微,甚至在地图上找不到将要到的城市的名字。在一成不变的观念里,印尼是与海啸、火山,与反华排华联系在一起的。
一些零星的印象是在工作之余写下的。
万隆印象
亚非会议旧址博物馆
在万隆,我们住的酒店就位于亚非会议旧址博物馆旁边,也是当年会议代表下榻的酒店。五十多年过去,亚非会议旧址成为供人参观的博物馆,也有点像国内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因为当地的学校经常会组织学生来这里参观。对印尼这个刚刚独立的国家来说,召开亚非会议,是国家形象的体现,直到今天他们仍为此而感到骄傲。2005年,为纪念亚非会议五十周年,在万隆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一百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出席了会议。我们去时正好遇到一群来自穆斯林学校的学生在参观,一百多名学生齐刷刷地坐在大厅里,听老师的讲解。女孩子一律包着白色的头巾,真的很好看。
然而,五十多年过去了,那会场,那街道,那酒店还是老样子,从纪念馆的照片就可以看出来。当年最豪华的酒店已经陈旧,街道由于汽车的增加而变得狭窄,却保留着当年的风貌。
会场
参观的伊斯兰教女学生
会议旧址外观
周总理当年下榻的饭店
昂格隆
印尼有个民族叫巽它族,巽它族的民族乐器叫“昂格隆”。这是一种用竹子做成的乐器,当地华人就简单地把它叫做“竹筒音乐”。 “昂格隆”虽然原料只是竹子,却可以组成庞大的乐队,加上打击乐器,如鼓、木琴,再加上一个低音贝斯,就可以演奏任何乐曲。“昂格隆”可以组合起来,每组八个,就是八个音。若干组合在一起就象钢琴的琴键,一个人可以演奏两三组。“昂格隆”又可以拆开来,每人演奏其中的一个或两个音。我们去了万隆一个有名的“昂格隆”表演场,主人是这种专业表演的第二代传人,观众几乎半数是外国人。听音乐之前,主持人向大家介绍这种乐器,同时每个人得到一个“昂格隆”,我拿到的是“6”(拉)。大家一起先学演奏的方法,有短音和长音,手法也就是打击和摇动。指挥者用手势代表“多来米发梭拉西”等七个音,用手势的高低位置代表高八度或是低八度。根据指挥的手势,全场观众(约二百人)就可以演奏出简单的曲子,甚至最后演奏出了有四个声部的印尼曲子,那种感觉真是太奇妙了。接着是儿童表演的“昂格隆”,几十名儿童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手持一个或两个“昂格隆”,且奏且舞。最小的孩子只有两岁,是个可爱的小男孩,音乐一响,马上跟着跳起来。后来是青少年演奏的几支曲子。演出结束时,全体小演员跑上观众席,邀请大家一起跳舞,在集体舞中结束了演出。这种歌舞表演是东爪哇地区的代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下午演出一场。观众中外国游客居多。他们根据客人的国籍,演奏不同国家的音乐。我们也听了“昂格隆”演奏的中国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据说能演奏这种乐器的印尼人已经不多了,倒是一些西洋人体会到了的“昂格隆”奥妙,学会了演奏的方法,把它带到了西方。
离开时,买到了“昂格隆”演奏的CD,准备回国好好欣赏。
孩子们演奏“昂格隆”
我拿到的“6”
少年演奏的“昂格隆”
全场合奏的曲子
荷兰街
离所住酒店约五分钟路程就是有名的荷兰街。这是一条仅长约三四百米的街道,两旁建筑是西式的,大多是当年荷兰人所造。两旁主要是古董店、艺术品店、面包店、咖啡吧。商店外面的行人道上摆满了街头艺术家们的油画,既有西方的宗教题材,也有印尼本土的传统工艺画。当有路人停下来关注时,他们就会立刻出现,热切地推荐自己的作品,并且会一路把价钱降下来。印尼曾受荷兰长达三百五十年的统治,到处可以看到当年殖民者留下的痕迹,荷兰街就是其中之一。直到现在,还是有一些怀旧的荷兰人会回到这里,喝上一杯咖啡,买一两件艺术品。据说这条街也是保持了当年的老样子,其实不是刻意地去保持,而是没有变化罢了。
荷兰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