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京城觅迹(一)
- --北京东十四条胡同-八舅
阳光灿烂的"大寒"之日来到京城,忽想起十几年前坐轮椅的八舅,于是便有了东十四条胡同之行。
八舅是母亲的堂兄,排行第八,故称八舅。在母亲的嘴里,八舅是一美仑美奂之人,风流倜谠,博学多才。连他的夫人--八舅妈也是一高贵典雅,美丽绝仑的女人。四十年前,在北京这小胡同口的敞亮的四合院里,我第一次见到母亲常念叨的八舅,虽然正是“文劫”大难时期,憔粹的八舅仍很恬淡平静,知识人的优雅矜持隐约可见。
八舅姚家积,是中国有名的明史专家,中国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吴晗。俩人是多年的老搭裆。都是研攻明史的权威。只是吴晗先生被伟人在“文劫”中相中,将他推向风口浪尖,而未躲过“文劫”这一劫,去了天堂,和八舅天上地下,阴阳两隔。中国失去了一位真正的历史学家。和历史学家翦百赞一样,如今都静静的躺在八宝山,正冷眼看着这人世间的变迁。
母亲的姚氏家族,在湖南邵阳是一赫赫有名的大家族,方圆百里,姚家人占据半壁江山。半个世纪以来,从姚家走出了许多栋樑之才,如原武汉军区司令员姚喆,八舅姚家积-----,使得邵阳人对姚家刮目相看。八舅和父亲也是莫逆之交,抗战期间,父亲主办的【力报】被迫内迁,在雪峰山下,父亲奋力请来蒋牧良,冯雪峰,八舅姚家积-----,使【力报】在战火中生存下来,影响巨大。父亲常和蒋牧良先生,八舅废寝忘餐的玩命工作,但有时连工资都无着落,大家也毫无怨言。父亲将【力报】副刊全权交给牧良先生和八舅主持,其时牧良先生已是中共党员,父亲和八舅非常尊重牧良先生,从不干涉他的编务和工作,八舅和牧良先生将【力报】副刊办得风生水起,深受人们喜爱,尤为青年学生青睐。
牧良先生是湖南湘乡人,一口极其难懂的湘乡话,又死不改音,而八舅则是更倔的宝古佬,一口乡音也不变,在力报的日子里,俩人居然能水乳相融,平安交流,实为难得。八舅实乃一平和恬淡之人,极易相处。
“文劫”过后,九十年代,我因事到京,寻到东十四条胡同又见到八舅,此时的八舅已靠轮椅行动,已大不如前,家中的儿女们出的出国,留的留洋,十四条胡同的这个四合院,只有八舅和舅妈加一保姆守着这个四合院,甚是冷清许多。八舅精神尚可,他告诉我;这座四合院将折除,他们将搬往八舅极不愿去的有电梯的水泥森林。说这话时,八舅黯然神伤。
今天是农历“大寒”之日,京城的暖暖的阳光抹去了些许冬日的寒意,"大寒"之日的阳光下,我并未见到八舅,八舅已至天国研攻明史,或许正对姚文元的【论海瑞罢官】拍案而起;你这个文痞也懂明史------.
整个京城东十四条静静的躺在“大寒”之日的阳光下,暖暖的,懒松松的,没有人感觉到它是一年中最冷的一天。
2009--1-21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