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乡村旅游的现状与开发模式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快速持续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出行旅游,休闲娱乐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的组织部分,旅游业也已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为贯彻落实中央有关会议的精神和部署,更好地发挥旅游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国家旅游局确定2006年我国旅游宣传主题为“2006中国乡村游”,并且制定了“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时尚”的鲜明口号。作为一个城市化水平相对转向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发展乡村旅游具有特殊的意义。随着中国人口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市民越来越怀念清新的空气,安静的环境,空旷的田野和绿色环保的大自然氛围,回归大自然成为一种时尚,一种趋势。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发展乡村旅游就是有别于城市旅游的一种旅游活动,它是将乡村的生活习俗、农业生产等活动与旅游联系起来的一种形式
本文在广泛调查、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我国乡村旅游开发中亟待解决的开发理念、开发门槛、活动内容、体制创新等重要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对推动乡村旅游健康稳定发展有一定理论价值和极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乡村旅游 现状 开发模式
一乡村旅游的概念
1 乡村旅游的概念
1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闲、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它包括传统乡村旅游与现代乡村旅游。2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域内,利用乡村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村牧渔业生产、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古镇村落、农家生活等资源条件,通过科学规划、开发设计,为城市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的一种新的旅游经营活动。它包括乡村农业观光旅游以及乡村民俗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民俗旅游、自然生态旅游等多方面,是一项区别于城市旅游,具有地域性、乡土性和综合性的新型旅游业
从上面的概念可知,乡村旅游包括观光农业,观光农业是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契合点就是“农家乐”,即城市居民离开日常居住的环境,到农村的庭院或田园去欣赏、体验民族风情和民俗农事,尽情享受休闲时光,并通过一系列感官刺激和心灵感受,获得精神的成长的活动。其实质是在地域的跨越中,在与自己习惯的城市文化和环境存在差异的农村文化和环境的体验中,寻求审美和愉悦等精神享受的活动。它是旅游主体(以城市游客为主)与客体(以“三农”为主)角色互动的产物。
2 乡村旅游的意义
乡村旅游的意义在于:促进乡村优势资源开发、产业结构战略调整与城乡景观一体化建设;促进乡村景观资源的高效、生态和无害化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推动乡村劳动力资源开发与乡村人力资本建设;推动乡村社区风貌塑造;推动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建设与景观环境提升;促进城乡景观功能协调。
二 现状分析
在旅游发达国家,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乡村旅游构成三大重要板块,呈三足鼎立之势。我国的乡村旅游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方兴未艾。尝到甜头、得到实惠的乡村纷纷扩大旅游规模,有力的示范效应又使许多乡村效仿跟进。借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劲东风,各级政府非常关注“三农”问题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乡村旅游不仅是旅游产业的重要板块,而且是旅游业反哺农村的有效的途径之一。
当前,我国的广东、北京、上海、浙江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都市圈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早,发展较快,形成了一批很有特色的观光农业园区和乡村旅游景区,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1998年,国家旅游局把“华夏城乡游”作为旅游主题,使“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做农家人、娱农家乐、购农家物”成为农村一景,使田园农家乐、花乡农家乐、果乡农家乐、竹乡农家乐、渔乡农家乐、湖乡农家乐等成为城市新宠;2004年我国的旅游宣传主题被确定为“中国百姓生活游”;2006年,全国旅游宣传主题定为“2006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进一步把我国的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推向高潮。
1 发展现状
总体来看,辽宁乡村旅游还处于摸索的起步阶段,规模、产品、服务、从业人员素质等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休闲、度假、会议奖励等市场需求。可以说,辽宁乡村旅游拥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但发展的区域和数量不多,并大多停留在低水平的发展状态。
乡村旅游市场是一个尚未规范,管理滞后的市场,一方面,乡村旅游服务质量和游客安全难以得到保障,另一方面,现行的旅游行政管理规定,也限制了乡村旅游向组织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一)特点
1、浓郁的乡村气息和农家风情。这是吸引市民的魅力所在。由于城里人饱受“城累”,一旦有条件,就迫切希望能亲近自然,回归自然,放松心情。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恰恰能满足市民的这种需求。
2、收费公道,价格低廉。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吸引对象主要是城市工薪阶层,他们有钱,但钱不多。“农家乐”低廉的收费,让市民乐于接受。
3、出游便利,次数多,方式灵活,可采取分时度假。城里人有闲,但闲不连续。从1995年开始,我国推出了“双休日”制度;2000年开始实现了“黄金周”制度。目前,我国全年的法定假日已达114天,约为全年的1/3。但这种休假是不连续的。随着“休息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和“工作是为了更好的休闲”的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随着假期的增多和延长,随着带薪休假、奖励旅游的兴起,方便灵活、可分时度假的旅游形式下定会越来越受到欢迎。而“农家乐”因多处城乡结合部,恰恰能弥补这一需要。
4、以自住房进行经营,可根据营业需要进行
2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乡村旅游由于起步晚,存在着经营管理粗放,服务层次和水平低,服务设计落后,流放产业的类型单一粗糙,对旅游景区、家业生产的收获活动及传统节庆活动过分依赖,经济效益低等特点。正确认识当前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足,是发挥以旅游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
1、缺乏正确观念和认识,发展思路不清。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社会各界对乡村旅游的内涵、特点、性质等知识了解不够全面;一些地方政府对乡村旅游的资源优势把握不准,对乡村旅游重视程序不够,主导意识不强,未能形成系统的乡村旅游发展观。其表现为农产经营理念陈旧落后,一些地方政府角色不到位,未能完全站在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将乡村旅游作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来抓,对乡村旅游的经营农户缺乏有力支持。
2、缺乏科学规划。有些地方政府急于发展经济,缺乏科学的整体规划,一哄而上,盲目开发,造成旅游布局不合理,功能雷同,无法实现区域内旅游资源的有效整合,使得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不能有效发展;一些农民急于致富,既不做市场调查和投资分析,也不做产品规划设计,只是简单地利用现有的农田、果园、牧场、养殖场发展旅游,市场定位不明确,只利用了资源的原始价值,不能创造资源的再生价值,开发层次低,产品品味不高,因而逐渐衰落停业。
3、政策措施不到位。尽管以旅游促进“三农“发展是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的共同认识,但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还很不完整,甚至是一片空白,如投资开发优惠政策、保护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经济扶持政策、鼓励吸引外资政策等等方面,还有待于出台并完善。这些配套政策措施的滞后或空白,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4、监管力度弱。目前乡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是地方农业部门和旅游部门,各部门之间存在着协调难的问题,常常出现“两张皮”现象,从而使旅游监管出现“挂空挡”现象。另外由于乡村旅游处于“小”、“散”、“杂”的局面,使得乡村旅游管理部门难以形成中心角色,监管力度较弱。许多旅游项目的开业、停业都较随意,居民旅馆、餐饮店等项目无证(照)经营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些农户开办多年而极少上缴税费;有些政府对旅游项目考察不认真,跟踪管理不经常,缺乏定期评估和淘汰,造成乡村旅游整体服务质量较低。
5、产品缺乏特色及品牌。我国现阶段乡村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观光、采摘、垂钓等常规项目上,产品单一雷同,各地的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同质化趋势较严重,缺乏精品和亮点,致使游客重游率低。一些“农家乐”、“民俗游”、“村寨游”等活动内容趋同,缺乏体验、休闲项目,缺乏文化内涵,地域性、个性化特色不突出,难以满足游客的深层次需求,造成游客逗留时间短,消费支出受抑制。
跟风模仿、弃土从洋
6,跟风模仿、弃土从洋。 由于缺乏规划,各地“农家乐”发展往往表现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景象,从而让游客产生“审美疲劳”,让游客觉得“农味淡了”的感觉。而实际上,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一定要注重“农家乐”的特色开发,突出“农味”,反映当地多彩的乡土文化、纯朴的民俗风情和恬淡的农家生活,避免恶性竞争。
7,恶性竞争、无序发展 。由于“农家乐”发展历史较短,业内统一规范尚未完全形成,多数从业人员“半路出家”,不少农家乐“土法上马”,热情过头,强行拉客,吃住安全无法保障,降价恶性竞争或抬价宰客现象时有发生。
8、服务设施落后。因为缺乏规划,许多景区没有相关配套的设施设备。有些景区道路凹凸不平,狭窄难行,可进入性非常差;有些景区村户面貌落后,屋内摆设陈旧,卫生及住宿条件让人望而生畏,让游客感觉是在花钱买罪受。
3 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搞好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注重整体性和连续性,充分考虑到地方的自然和文化特性,避免盲目发展,搞好规划落实,政府不仅应投入资金建设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更应该将此纳入地方经济发展计划。突出特色和自身优势。突出乡村传统文化优势,包装具有特色的传统乡土工艺技术;在建筑、服饰、饮食、歌舞等设计上突出体现地方民族特色;在政府引导和支持下,建立统一的管理体制,制定促进发展的优惠政策;宣传促销促游,开拓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今后乡村旅游将要向两个方面转型:产品从“单一”向“个性化”转型,经营从“单体”向“规模化”转型。重点开发中小学、市民家庭、中老年休闲、企业职工度假、会议奖励和康复疗养等市场;规范服务,加强人才培养。
四 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
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乡村旅游开发,资源是基础,市场是导向。我国乡村地域广阔,资源丰富,但并不是所有的村庄都适合开发乡村旅游。我们应该根据各地的实际,因地制宜,适度开发。一哄而上,遍地开花,必然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着重对吸引游客的重要生态因素进行建设,即将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村落社区生态环境、农业生态环境、生态旅游产业因素(生态住宿、生态餐饮、生态购物、生态交通等设施与服务)与游客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纯净度、优美度;对人文生态环境的“乡土味”、“地方性”、“民族性”;对农业生产系统的生态性和食品卫生的安全性越来越高的要求相适应,以提高市场旅游的生态品质。
乡村景观资源的开发,主要应包括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乡村游憩地系统建设、观光农业资源开发与乡村休闲业发展等。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至少具有三个实际价值:
1、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农家乐”的兴起,开拓了农村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充分有效地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一是转移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农家乐”促使农民转而利用农村现有的空间资源和绿色资源,就地发展第三产业,拓宽了劳动力转移渠道;二是农户收入增强,拉动了经济的增长;三是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塑造良好的乡村风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农家乐”正是传统农业延伸的新尝试和农业自然资源的新利用。
2、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农家乐”是城乡文化的一个交汇点。“农家乐”的消费主体是城市工薪阶层,他们是现代文化和城市精神文明的主要载体,“农家乐”必将加深城乡相互的理解与认同,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扩大劳动就业。
3、推进旅游业的发展。“农家乐”是现代旅游的一种新形式,它丰富了旅游的内容,拥有其他旅游形式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它让游客了解农业生产活动,体验农家生活气息,享受农业成果,普及农业基本知识;它开拓了新的旅游空间和领域,使游客走进“农业”这一大世界,以减轻和缓解城市旅游地过分拥挤的现象,从而推动了现代旅游
三 增加活动内容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活动内容单一,千篇一律,即便“农家乐”提出的“吃在农家,住在农家,参与农家活动”也未能完全做到。“乐”的内容不外乎是把城里的扑克、麻将拿到农家里来玩,大部分游客无所是事,吃一餐饭就离开了。单调重复的活动,既没有达到交流、消费的目的,反而导致许多市民产生了失望甚至厌恶感,乡村旅游者的重游率迅速下降。发达国家的乡村旅游大致经历了乡村观光、乡村度假、乡村旅游目的地三个阶段,乡村观光始终贯穿其中。市民的重游率一般在45%以上,法国则高达80%,许多市民多年在一个村庄度假休闲,后来与农民成为生活中相互依赖亲戚或朋友的实例颇多。我国乡村旅游起步晚,乡村观光和乡村度假交互进行,吃住固然是游客的基本需求,而活动则是丰富旅游内容和留住旅游者的关键。
四 创新管理体制
我国乡村旅游最大的误区在于只重开发不重管理,或把开发与管理截然不同的分开,使乡村旅游点形成管理不善
五、结语
乡村旅游在我国的迅速兴起,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由温饱到小康转变过程中大中城市城郊结合部特有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社会需求与供给相互作用的结果。“农家乐”现象,是一种旅游现象,表现为“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重在崇尚自然、返璞归真;“农家乐”现象,更是一种城乡协调发展现象,从中可以看到一种“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城乡互动、相互促进”的新型乡村发展模式的雏形。深入了解这种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分析这种现象对城乡发展的价值,利用科学的技术进行大力且合理有效的开发、推广和规范且具有特色的“农家乐”,无论是对加快全面小康建设的步伐,还是对寻找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都将大有裨益。
现代生活的节奏日益加快,城市人越来越追求一种与城市繁华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以此来弥补城市生活中所缺失的淳朴、简单、原始的民风,释放日常的压力,而乡村旅游恰恰能满足这种需要,弥补这种缺失。根据国家旅游局“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到“十一五”期末的2010年,我国国际旅游收入达到530亿美元,国内旅游收入达到8500亿元,旅游总收入达到12700亿元,旅游直接就业人数达到1000万人。在“十一五”期间,每年将新增农村旅游就业35万人,间接就业150万人。“十一五”期末,实现“百、千、万工程”,即建成100个农村旅游特色县、1000个农村旅游特色乡、10000个农村旅游特色村。通过这些具体且真实的数据,我们更应体会到合理的开发模式将对乡村旅游的建设和长期的可持续发展是何等的重要,这就好比一块儿金子,虽然不加任何修饰它也能体现自身的价值,但是随着新形式的发展变化,必然想利用它自身的资源再开发新产品,急于求成的商家会按自己的想法随便把它变成一种新的使用价值产品,虽然它也占据了一定时期的市场,然而它的生命不会常青;而有商业头脑的商家会精心策划它的创造务实价值,使得此新产品将迸发出长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