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谢天命兄的再指教,再行送上我的认识供兄批评。
谢谢我兄同意“是知青‘挤占农民的微薄口粮。’”的这一事实。这一事实就是基于感恩的理由。向所有施以帮助的人说感恩,这是一种道德情怀,中国的千年古训。
知识青年下农村,农民是不满意的,“不满意”是公论。正如我兄的判断,例如农民把知青“看成了包袱”,“认为是到农村来与其争食的负担。”
但是,事实上农民接受了知识青年,既已挤出微薄的口粮给以了帮助,这不就够了么,就可以感恩载德了么。复何所求。
农民挤出微薄的口粮为知青,这是既得利益的被剥夺。对于既得利益的被剥夺,任何人都会不高兴的。这是一条真理,放之人类甚至包括畜类皆准,所以又称“狗知定理”。不信可以试试,你去抢狗嘴里的骨头,它绝不会向你报以微笑的。畜牲尚如此,何况人呢。
知青下农村对农民而言,不是救援者,不是拯救者,不是解放者。我兄说的不错,是来“与其争食”的,是“负担” 呀。那我们还要求农民如何做?明明是争夺他们的既得利益,他们也已作出了牺牲,包括承受“包袱”,出让口粮等,还要他们回报“温暖”的感觉么,这有点说不过去了。
当今社会分层,切分为强弱不等的阶层建构,社会不公导致分层加剧,一部分积富积强,另一部分积贫积弱。这种情状体现在“三农问题”上,原湖北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曾上书国务院总理,反映“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确如此,农民不幸,他们处在社会最底层。
我们可曾聆听一个道德呼唤:强势要感恩,弱势要维权。
美国和加拿大是移民国家,移民过感恩节,一是感谢上帝赐予好收成,二是感恩原住民收留帮助了他们。知青当时是“移民”,要感恩原住民的收留帮助。
至于“真实地反映中国的农民、农村当时的状况。”我想将前面已经重复的话归纳一下,真实的状况就是:知识青年下农村与农民争食,挤占了农民的口粮,成为了农民的负担,农民不满意,但在事实上是接受了包袱,出让了口粮,付出了代价,作出了牺牲。
“一把揽入怀中”是语言修辞,因为农业是人类的衣食来源,农村是城市的子宫,农民是万民的始祖。所以文学表达常用来借喻。
基于照顾我兄的感受,我意修改“一把揽入怀中”的表达,请我兄留意。
最后祝我兄春节快乐。
另,谢谢wenwen君的评点。也祝春节快乐。
雄鸡报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