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子
1970年的"双抢"刚刚结束,虽然倦意未消,满身汗渍味,皮肤晒得黑不溜秋,但为了能多挣点工分,来年能吃饱饭,也为了博得贫下中农的好感,盼望将来有招工的机缘,还未褪尽泥息味的双脚又需马不停蹄地去干另一种农活--割草.当时农村的社员没有什么副业及其它收入,一来要"农业学大寨",二来怕割"资本主义尾巴".一年到头全靠生产队卖购粮分点钱,塘里分几条鱼,自家养头猪吃点肉.塘是集体的,鱼要长大长膘,就需喂食投草,草得人去割,这无疑成了妇女们的专利.也是除了晒谷外赚取工分的最佳途径.鱼吃的草要挑选越嫩的越好,生产队为了防止社员不管三七二十一地乱割一通,将草分成了几个等级,越嫩的工分越高.而本队近边几个队都有鱼塘,所以近处的草资源非常贫乏,要割好草必须到远处去.
二.筱水地方
"哦嗬......"今天起了个大早,匆匆洗漱完毕,随便扒了几口饭,磨好草刀,挑了一担有高框的簸箕,走到自家地坪门口,大声吆喝着,传递信息,相邀几个约好的女青年社员同去割草.一来路上互相有个照应,二来人多热闹,容易打发时间.
旭日东升将和煦的光芒温柔地洒向大地,尚未褪尽的晨雾象蝉翼般轻轻地笼罩着山峦,贪吃的小鸟已早起在树丛中跳跃鸣叫,农家屋顶上炊烟袅袅,清新的空气袭人心扉,美丽的大自然景象构成了一幅天地浑然的图画.
八点左右,跋涉四里多路,首先来到了一山之隔的筱水大队,蜿蜒弯曲的浏东公路从这里经过.地势相对平坦开阔,一条从道吾山发脉的溪流把田垄鬼斧神工般劈成两半,溪水"潺潺"流入浏阳河,田里一片绿色,刚从蝌蚪转胎换骨的青蛙和紫红色,黑色的小甲壳虫在无聊地游动.刚插下去的禾苗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显得无精打采,懒洋洋的,田塍上堆满了还带着生气的稻草,豆蔻已开始变黄,正等待着人们的收割.
有河必有滩,有滩必有草.大家不约而同奔向溪边,可惜只见一丛丛已被牛吃掉茎叶的草桩,没吃完的也被牛践踏得一片泥泞.无奈,大家只好扫兴地担着簸箕又到处游荡.
三.烈士公园
时间已快到十点钟,望着空空如也的簸箕,大家急得不行,只好聚到一起商议,却各执一词.我突然灵感一动:"烈士塔".原因是那里地处县城内,有山有土,且无人会想到那个地方.这真是个绝妙的主意,大家一拍即合,说走就走,立马沿着浏东公路往县城方向急奔,一路无语.也无心观赏沿路风光.这时的太阳象巨蟒吐着火红的舌信,将大地烤得热气腾腾.虽然穿着一双塑料凉鞋,但我还是感觉到路面有点烫,大家无暇顾及,汗流夹背马不停蹄地来到位于北岭的烈士公园.六里路长的路只用了不到半小时.
说是公园,其实只是将塔建在一个山坡上,东边是一条宽不足
到了坡顶,看到的是一块人工整平的地方,东向是一幢仿古凉亭,北向有两座在文革时47军进驻浏城,在一中爆炸中牺牲战士的坟墓.烈士塔矗立坪中间,座北朝南,四周用铁条围箍,经过长时间日晒雨淋已是锈迹斑斑。整座塔用花岗岩板拼装而成。由于无人料理,灰尘满布,顶尖是闪闪的五角红星嵌在稻穗中,正面自上而下镶贴着毛主席题词“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塔座上方已开始风化的黑色大理石雕刻着浏阳籍烈士的名字和生平简介,显得庄严肃穆。站在久违的烈士塔前,我的心潮波涌,浮想翩翩,那天加入少先队系上红领巾举起右手的宣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那年清明节,我们来扫墓时,以少先队注目礼的喃喃誓言:“继承革命先烈遗志,将革命进行到底”。往事历历,象一幕幕电影在我脑海中掠过。
四.蛇咬
“快来割草呀”,同伴们的叫喊把我从沉思中惊醒,顺着叫喊声,我看到西边确有一片深绿色的茵茵草地,她们都在那里放肆割着。我不敢有半点松懈,赶紧走过去,只听见同伴刀下“刷刷”的割草声,簸箕里的草在渐渐往上长,我心里着急,可割起来两手总不听使唤,不是割了草茎尾,就是连着泥巴一起拔出来了。你别笑话,这是我下乡以来第一次割草,别小看了割草这活计,真的做起来比绣花还难。割草需要双手配合默契,在双手抓草的同时,另一只拿刀的手要同步割下去,刀口稍微向下成45度,用点暗力。这样既不会伤手,且又快又好。姜还是老的辣,我怎样拼命努力都不是她们的夜饭菜,全身被汗水湿透,加上毒辣的太阳烘烤着,我本虚弱的身体真感到有点吃不消,总半蹲着腰也痛,站起来直一直,抹一下汗水。突然眼前一亮,前面不远处有一小坑,约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