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多过去了,那段时光怎么会令我们忘怀呢!我们经历了当年的风霜雨雪,我们饱尝了当年的辛酸苦辣,那个时代赋予了我们一个特殊的称谓——“知青”,在那片神奇的土地上,我们的奋斗、我们的艰辛,我们的播种、我们的收获,我们的一切的一切都将凝固为“第二故乡情结”!
上山下乡历史的变迁,就是一部壮丽的史诗。每一寸土地上,都刻写着闪光的诗句,这部史诗的作者,正是那些千千万万的知青,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年年月月地刻写着,一代一代地刻写下去。
这是曾经在“广阔天地”洒下汗水、播撒青春的知青们的记忆。我们用无比绮丽的文字描述自己曾经的青春,正如灰白照片的一张张笑脸,年轻的知青在懵懂中展示着自己的欢乐,似乎讲述着我们与理想之间,不过几步之遥的距离。
不过,在我们满怀希望的时刻,在1968年12月那个注定永留史册的日子,当年全国400多万知识青年,乃至之后10年的不计其数的知识青年的人生轨迹已经固定,是否能够“大有作为”,伟大领袖部分兑现了他的承诺,在数以千万计的知青中诞生了工农兵大学生、诞生了年轻的干部、诞生了工人。但是,也相应的造就了1978年之后为数不少地谋求返城的重重幽怨。
是的,在这些黑白老照片中,我们能够读出欢乐、理想和激情,但在这背后呢……
用光荣与梦想祭奠那逝去的年代
遍布大江南北的知识青年怀着“大有可为”的梦想,走出了城市,进入了陌生未知的农村,我们的经历,既有汗水、欢笑,也有难言的泪水。而支撑着我们的,恰是各式各样的梦想和对未来的憧憬。
然而,现实远没有当年大功率宣传机器中所描绘的那样美好,千百万美丽的青春就这样伴随着光荣和梦想在时光中褪色,有人下乡镀金,有人在单调的重复中沉沦,更有人在艰苦的挣扎后回到了城市。但无一例外的是,那曾经令我们为之神往的光荣和梦想时代都悄然逝去,代之而来的是悄然出现的半头银丝,和那几乎湮没的往事记忆。也许,这也是知青成长历程的代价吧。
当年毛泽东作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造就了“知青”这样一个群体。时至今日, “知青”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了,但是,“知青”并没有退出历史,它不仅影响了知青这一代(甚至包括知青们的父辈),也必将在另一个意义上深刻的影响我们的下一代,甚至下几代人。
有心人的精美制作!
亲历者的苍桑印记!
请关注《公告活动通知》栏目,里面有新的内容
目睹黑白 怀想当年
时光回转 感叹无限
如果您不会发贴或者不会发图片,请参看《入门帮助》,里面有详尽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