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十年前的回忆
作者:云里雾里
一九六九年元月九日,是我下放农村的日子。岁月无情,日月如梭,转眼已是四十年了。夜不能寐,浮想联翩,往事如新,犹犹在目,受家园的启迪,寥寥几言,只言片语,匆匆草就,跃然纸上。
那天,是浏阳县知识青年一次大规模下放的日子。十几辆卡车,在现人民医院前的马路上,一字型地排开,连绵几百米。下放的知青,送行的亲友,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十分隆重(不记得是否开了欢送会)。那时,正是全国农业学大寨的高潮。浏阳树的典型和样板是小洞大队。当时,浏阳日报有一篇报道《大寨红花小洞开》。城关镇组织了一个知青组,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安排,由关志红(原名关玉仙)牵头,组织了王瑞生、付润芝、喻菊英、李昌华、吕荣学、胡忠荣、邱俊厚、刘旭梅(县武装部政委的女儿,外地人)和我共十人(五男五女),一起下放到浏阳县人溪公社小洞大队蕉冲生产队(后与高岭队合并为朝阳生产队),取名为朝晖青年组。下放之前,我们一起在县照相馆照了相,相片为长方形,男的一行,女的一排。可惜我的相片找不到了,不知其他几个知青是否还保存着,那可是个特殊的纪念啊!
那时,我刚满十六岁,这是我第一次走出家门。从不流泪的父亲,含着眼泪执意塞给我几块钱(具体多少不记得了);母亲千叮咛、万嘱咐,为我带去了不少吃的——炒面、白糖,甚至还有一瓶猪油;我二弟刘建华(步我的后尘于73年下放到张坊知青农场)没有人知道,没有谁劝阻,偷偷地从汽车驾驶室的车棚顶上,爬上了我的车。随我们一起,经过一百多里的颠簸,十几里山路的步行,黑灯瞎火,肩挑背扛,坚持送我“下放”到了目的地,后随城关镇张健镇长,朝阳街居委会彭主任组织的慰问团返回浏阳。十二岁的小孩,不知他是怎么坚持下来的,真不容易,至今,我还深深地感谢他。
《四十年前的回忆》题目是大了点,给人的感觉是虎头蛇尾,雷声大雨点小。但往事如风,记忆有限,点点滴滴,言犹未尽,以后有机会再叙,就此搁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