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阳兄发了一个帖,介绍湖南图书馆。他可能是从网上搜索的资料,介绍得较简约。假若要将有百年历史的湖南图书馆做一个全面介绍,得写一部书。我想从建筑的角度,并附一批照片,向大家谈谈湖南图书馆百年变迁过程。
清光绪三十年(1904)二月,梁焕奎、龙绂瑞、魏肇文等12位爱国忧民、思想开明的青年在《湖南官报》593期发表“湖南图书馆兼教育博物图书馆募捐启”,倡议创设湖南图书馆兼教育博物馆,经湖南巡抚赵尔巽批准,将长沙定王台进行修缮改作图书馆,这是湖南图书馆最早的建筑。定王台位于长沙城东浏阳门内。清光绪五年(1879)粮道夏献云捐资修复定王台建筑,于西北方向开设大门,门上正中石额隶书“汉藩古迹”。入门后两侧林木葱茏,越27级石阶至正殿,正殿檐下悬“定王台”楷书直匾,台左有蓼园,相传为定王故居。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湖南巡抚庞鸿书增拨经费于定王台正殿后另建馆舍。建筑样式为半中半西,共三层,纵横四十丈,有书库、阅览室以及业务用房。
1912年秋,年仅19岁的毛泽东走进了设于定王台的湖南图书馆,馆内的墙壁上挂有一张世界坤舆图,他惊叹世界之大,这是他第一次看到世界地图。他每次经过这里,都会停住脚步看看这幅世界坤舆图。他曾经回忆道:“湖南图书馆,楼上楼下满柜满架都是书……,我就贪婪地读,拚命地读。……在我学习生活中最有收获的时期却是在湖南图书馆自学的半年。”
七·七事变之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10月19日,日军飞机对长沙实施狂轰滥炸,定王台建筑未能幸免,馆舍、藏书、设备以及数万块雕板印刷的板片全部被炸毁。遭此劫难,定王台地面建筑全部焚毁,仅余空平一块。
1923年1月,在长沙教育会坪新建湖南省教育会图书馆。楼房为西式建筑,上下两层,占地0.676亩。设有阅书室、阅报室、研究室、儿童阅览室,另有办公室和出纳室各一间,馆员室二间,晒书台一座。这是湖南省第一幢专门为公共图书馆设计建造的楼房。建筑外墙装饰端庄华丽,散发出浓郁的欧美风情,与中国传统建筑样式迥然有异,成为当时长沙标志性建筑之一。楼房西侧又有赐闲园,相传为明藩吉王园邸,可供读者休息。1926年,湖南省教育会图书馆与湖南图书馆合并,改名为湖南省立中山图书馆。1929年10月,在赐闲园扩建一栋馆舍。1930年7月,正当扩建工程进行之时,湖南省立中山图书馆遭遇战乱,馆舍毁于大火,藏书荡然无存。所幸的是这幢西式建筑四壁为砖混结构,尚属牢固。次年10月开工修复,后基本恢复了原貌。扩建的馆舍也于1931年竣工。1932年9月,图书馆重新开放。1938年日军进犯湘北,湖南省立中山图书馆西迁沅陵。抗战胜利后,教育会坪的那座西洋楼房被湖南省政府占用。从此它再也没有用作图书馆。20世纪70年代,湖南省农业厅接收,这幢曾经是长沙标志性建筑的西式楼房最终被拆除,从人们的视野中彻底消失。
1946年3月,湖南省立中山图书馆复员迁回长沙。省政府政府另拨长沙市乐古道巷原省立第一职业学校为临时馆舍。学校占地10余亩,校园内荒草萋萋,树木凋零,有一幢建于1936年的二层的教学楼,共有6间教室。沦陷期间,楼内所有的门窗、楼板、栏杆均遭毁坏。图书馆接收这个学校后,开始了战后艰难的恢复重建工作。由于经费缺乏,只好择要修缮。开设了一间办公室,两间阅览室,三间书库,室内皆无电灯照明。门口悬挂起“湖南省立中山图书馆”的牌子,因陋就简,重新恢复了对读者开放。1949年8月,湖南和平解放。9月,长沙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派彭一湖接管了湖南省立中山图书馆。在这幢位于长沙市乐古道巷简陋的楼房中湖南省立中山图书馆完成了新旧社会更迭。
1954年5月,湖南省政府征用长沙市乐古道巷周围土地兴建宾馆(湖南省交际处),湖南省中山图书馆暂时迁往中山西路70号。这是一幢两层砖木结构的房楼,楼上窄小的窗户和楼前厚实的围墙,可看出这是一幢封闭式建筑。解放前这里是一家私人银行,解放后曾作为长沙市中苏友好协会会址。由于房屋较小,容不下湖南省中山图书馆所有的藏书,馆藏线装古籍及旧报刊移至湖南烈士公园内一所停办的实验中学的校舍中存放。
1955年湖南省政府在长沙市中山东路96号划拨一快土地给湖南省中山图书馆。这块地前临中山东路,后靠长沙市第十四中学,东边与湖南省交际处(现为湘江宾馆)毗邻,西边与船山学社相连。省政府拨专款8.7万兴建二层砖木结构阅览大楼,面积为1687平方米。1956年3月竣工投入使用。阅览大楼前门进入是大厅,大厅正面是外借处,后面设有辅助书库,左右两侧是楼梯,一楼还设有目录室。二楼两翼为阅览室,开有宽敞的窗户,通风采光俱佳。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湖南省修建的第一幢公共图书馆建筑。同年7月,在阅览大楼前又建了一幢二层砖木结构的办公楼。
1956年5月,全国人民代表田汉、翦伯赞、李任仁等5人来湘检查工作。其间翦伯赞代表视察了湖南省中山图书馆,他看到古籍线装书存放湖南烈士公园内一幢破败不堪的校舍中,房屋漏雨,书刊霉变,防火防盗等安全措施不力。翦伯赞以一位史学家敏锐的眼光洞察出问题的严重性,当即向湖南省文化局提出意见,改善图书馆古籍线装书的保管条件刻不容缓。李任仁代表也向湖南省委建议修建图书馆书库。1957年湖南省政府投资27万元,在阅览大楼后面建了一幢五层楼的书库,面积为3322平方米,1958年建成投入使用。这是一幢专门为保存图书而设计的独立建筑,砖混结构,层高只有2.8米,室内安装固定式木质书架。为了防火、防晒,书库窗户设计为两层,内层为玻璃窗,外层是水泥隔板。屋顶建有高架隔热层,以防屋面水泥开裂渗漏。
湖南图书馆位于中山东路96号的馆舍于1984年移交给湖南省少年儿童图书馆。阅览大楼和办公楼于1988年拆除,在地基上建起了少儿图书馆新楼。书库建筑保存下来,至今仍在使用。这也是湖南图书馆现存的最早的建筑。
1979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决定在长沙市韶山路窑岭周家湾建设新馆舍。1984年新馆落成。主楼面临韶山路,总面积22941平方米,其中书库面积10071平方米,阅览楼面积12870平方米。建筑平面呈“由”字形。门厅两侧长廊连贯,形成明确的中轴线,建筑组合高低错落,主次分明。建筑立面吸取我国南方建筑特色,采取吊楼悬廊式造形,在庭院园林的映衬下,给人以庄重、大方、幽雅之感。
湖南图书馆主楼是由高士苓设计,她是湖南图书馆百年建筑史上唯一留下姓名的设计师。1984年5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为湖南省图书馆题写了馆名:“湖南图书馆”。
主楼内的总出纳厅、二楼正厅墙面安装了大型壁画。总出纳厅墙面创作主题《求索》壁画,作者从图书馆专业特点、建筑、环境协调统一出发,运用抽象手法,从微观世界到宏观世界,人类对大自然的探索,对未来的渴望和追求,表现人类认识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进程。二楼正厅环抱的三面墙壁上大型壁画《楚魂》,作者何山以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著名诗篇《楚辞》为题材,主画面是屈原高高地昂起头,发出忧国忧民的“天问”。两翼绘制一组主题为《天问》、《山鬼》、《湘夫人》、《国殇》的画面,借助流云图案将三面墙体的六组人物画结构成一整体,表现二千多年前战国时代的楚文化,营造一种厚重的历史文化氛围。
2009年,新年钟声敲响之时,发这篇长帖,以飨读者。
1866年长沙定王台
1904年长沙定王台
1946年抗战胜利后迁回长沙,乐古道巷的湖南省立中山图书馆
20世纪50年代初,位于长沙市中山西路的湖南省中山图书馆,这栋房子原来是中苏友协
1958年建成的湖南省中山图书馆书库,这是现存最早的湖南图书馆建筑
2004年湖南图书馆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