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叩问收容
一个由宪法纠问的“恶”法
乐乎君于3月11日发帖“收容站的启蒙”,3月12日发帖“收容站亡命记(一)”。在此之前的2月24日,潇雨姐发帖“外来的流窜犯”,都以命运的悲怆叩问收容制度。
人口流动迁徙,是中国历朝历代父母官或公仆们头疼的难题,秦时国中多“流民”,劳动力流失,田地抛荒,帝国的赋税无源。自秦以后,历代王朝的颠覆都与“流民”作乱相关。
人口的流动迁徙如何应对—制止和限制。这是源于农耕生产方式孕育出的理念,在中国传承千年。秦时商鞅发明户籍制度,按军事组织把全国吏民编制起来,登记编入户籍,不准擅自迁居,旅店不能收留没有官府凭证者住宿。国家直接控制劳动力,把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唯此才能创造财富,确保帝国的赋税收入。同时也是帝国安全的一条血凝抉择。
中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连续有效地实行户籍管理近三千年的国家,控制人口的迁徙流动之严格为世界之最。直到近二十年才开始了松动。
严格到什么程度,我们都亲历过而且还在经历着。从呱呱落地,自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入托、进幼儿园、读书、就业、婚姻、生活保障福利待遇等等,都锁定在了户籍所在的地面上。
户籍制度壁垒森严,但是再严实也有缝隙,于是还需要补漏,这就是“收容制度”了。
1953年,《关于制止农村人口盲目流入城市的紧急通知》出台,一脚急刹,阻止了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自此以后,“盲流”一词历经五十年而不衰,几乎每一年都有一个类似的红头文件发出。
究其盲流的成份为四种人,其一,主要是乡里人,包括注销城市户口变成了乡里的人。根据反城市化的逻辑,“政府不欢迎你进城,你自己来了,这就不对,就是盲流”。为什么要制止乡里人“盲流城市”,是因那时城乡封断形成二元结构,社会福利和公共资源向城市倾斜,农村苦,农民苦,进城是奋斗不止的求生之路。
其二是流浪者或叫“乞丐”。乞丐的历史与文明的历史一样漫长,甚至因袭传承,形成了独特的乞讨习俗文化——四处漂泊随遇而安无所羁绊的精灵。
其三是“逃亡者”。当年阶级斗争的那根弦绷得贼紧,一个运动接着一个运动,每一次运动都会制造出一批逃亡者,惶惶然如丧家之犬,小隐于野、大隐于市,或叫大乱奔乡、小乱奔城。
其四就是亡命天涯负案在逃的罪犯。等等。
盲流对社会特别是对城市构成长期的压力,例如在1958年前后,全国就有2000万农民进城找饭碗,临时的制止措施已不能解决问题。1961年1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了公安部《关于制止人口自由流动的报告》,由此发端催生出收容制度,其中两个措施,一个是“收容遣送”,另一个是“收容审查”。
收容遣送的立意是为防止农民进城,同时附带治安刑事案件的审查鉴别,实际上兼有两面功能—民政福利和行政强制。
收容审查的立意是为审查流窜犯,有轻微违法犯罪行为又不讲真实姓名、住址、来历不明的人,是一种准刑事的行政强制手段。
两个措施出自一个红头文件,一奶同胞。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里,专政显然重于福利,于是两个措施悄然并轨,凸显专政功能,收容工作的首要是审查,收容对象的甄别依次是一,是不是“犯罪分子”;二,是不是“坏分子”;前两者都不是,才是“盲流”了。犯罪分子立案侦查,坏分子通知当地押回;盲流呢,遣送回原籍。
在“有罪推定”和“宁枉不纵”的阴魂作祟之下,不论是收容遣送对象还是收容审查对象,或者说不论是进收容遣送所还是进收容审查所,首先就做犯罪分子搞,因而免不了吃苦头,强制人身、强迫劳动,还有黑吃白黑吃黑的牢头狱霸。你若不是犯罪者,就必定是受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