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第29届奥运会闭幕式上,奥运会会旗由北京转交给了下一届奥运会举办城市伦敦。这天央视奥运频道推出一档节目,名字叫做《再见北京伦敦再见》。一看就让人觉得很有意思:“再见”在这里是同时冲着北京和伦敦两个城市来说的,那究竟是要跟谁“再见”呢?
汉语真的很好玩。有的时候,分明说法不一样,意思却并无两样。你看,“中国队大胜美国队”跟“中国队大败美国队”,是不是一个意思?“想死你了”跟“想死我了”,是不是一个意思?“她待小霞就像亲娘一样”跟“她待小霞就像亲闺女一样”,意思也的确没有两样。这叫做“异曲同工”。
奥运频道的“再见”用例却正好倒过来了:用语是同一个,意思却是两样。这算是“一语两用”吧。
当然,稍有文化的人也都明白《再见北京伦敦再见》是什么意思,甚至还能感受到它的用语之妙。但是,很有文化的人却未必都说得清“妙因何起”。
也许有人会告诉你,这是因为“再见”是个多义词,此处两个“再见”正好是各取一义。
这种解释大体上没错儿。但依我看,也还是有所不足。
“再见”的一个意思,就是人们习惯上在告别之时最后说出来的那个词儿。这其实是一句“客套话”,重在表情不在表义,有如英语的“bye bye”。现在中国的年轻人和小孩子也已少说“再见”爱说“拜拜”了。这个意思的“再见”,后面可以再加上语气词,如说成“再见啦”。
“再见”的另外一个意思是“再次相见”,跟“下次见”“二回见”“改日见”“回头见”同属一类意思。这个意思的“再见”,后面不加语气词,书面上常可后附介词结构,如“于伦敦”。要指出的是,这个意思的“再见”不是一个词而是一个词组,是单音词“再”跟单音词“见”的组合,它们中间是可以插入其他的语言成分的,如“再相见”“再次相见”“再也不见”。
“再见北京”,就等于“再见啦,北京!”
“伦敦再见”,就等于“(在)伦敦再次相见”或“再次相见在伦敦”。
紧随其后25日的《焦点访谈》节目,也是抓着“再见”来说事,题目叫做《难说再见》。
诸位看官,你当然知道这个“再见”是哪个“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