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份报告撰写完毕,我便陪同TCL通信市场部部长苏力军火速飞往北京向中国残联递交报告。接待我们的是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一位担任副职的领导人。他对TCL集团的爱心助残给以了高度评价,但又表示“残疾人”更名很可能难以实现。他说到的理由有两个:一个是“残疾人”这个名字是
从北京悻悻然返回广东,我们只得改而决定跟地方某些组织和地方残联进行接触洽商。广州青年志愿者协会以及TCL集团所在地惠州的残疾人联合会,都对心灵阳光大行动怀有很大的兴趣,欣然同意合作。
于是,策划案设计的一些活动也就开始陆陆续续启动了。
首先,我们认为,大行动应该有一首能四处传唱、脍炙人口的主题歌。广州音乐电台有一位热心的音乐编辑,亲口答应一定为我们请到著名作曲家李海鹰先生,让他为“心灵阳光”主题歌谱写一段美妙动听的曲子。其时,李海鹰正因澳门回归谱写了《七子之歌》而窜红。我得知此讯十分高兴。说句心里话,我自己也想趁此大行动试着写一首歌词,再借助李海鹰的才华和名气把它唱响。于是,我花一个通宵写出了一首《你我都一样》——
崇山和峻岭,谁能作出它们的区分
汪洋和大海,谁能说清它们的不同
雄鹰和骏马,谁比谁要更多些矫健
秋月和春花,谁比谁要更多些姿容
崇山和峻岭,一样有着高尚的情操
汪洋和大海,一样有着博大的胸怀
雄鹰和骏马,一样在天地之间搏击
秋月和春花,一样把人间美景装点
(副歌)
啊—姐妹和兄弟
啊—朋友如知已
你帮我一把
我助你一臂
你为我解忧
我为你出力
你我都一样
哪有高和低
都以热血燃烧青春
都拿脉搏把握机遇
都靠呼吸吞吐风云
都用心灵感动天地
啊—姐妹和兄弟
啊—朋友如知已
让我们相互喝彩
让我们彼此打气
让我们灵犀相通
让我们顶天立地
李海鹰却希望这回的歌词仍由他的老搭档陈洁明来写。陈洁明听了活动主题的介绍后很受感动,一口应诺尽快拿出一首至少他自己满意的歌词。几天后,陈洁明的《遥远的梦》和李海鹰谱写的曲子都拿出来了。
遥远的梦不再犹豫
敏感的心不再逃避
轻轻擦去记忆曾经飘落的尘埃
说说关于明天的话题
深藏的爱不再犹豫
含笑的泪不再远离
静静听着你我来自心灵的声音
一起感受幸福的真义
(副歌)
真心希望你我早些相遇
为了一份美丽的心情
真心希望你我早些相遇
你在听着我
我在听着你┈┈
为了一个美好的声音
虽然我的《你我都一样》最终被《遥远的梦》所取代,但我仍然感到快乐感到舒心。歌和曲都很精彩。我们一遍又一遍的听着录制好的音碟,一面轻轻的跟着哼唱,眼里噙着泪花。
2000年全国助残日前夕的
这一天,TCL“美之声”在广东的《南方都市报》头版以半版大版幅刊出了公益广告。标题十分醒目:《除了“残疾人”,还有对他们更好的称谓吗?》(我原拟的标题是〈‘残疾人’:不应该是社会对他们的称呼〉),副题是《参加‘为了一个美好的声音’有奖征名活动,让我们献爱献智为‘残疾人’寻找更适合的称谓》。画面颇有冲击:一溜儿排列着的照片全都是身有残疾的古今中外名人,包括司马迁、华罗庚、罗斯福、梅杰、贝多芬、斯蒂芬·霍金、海伦·凯勒、梵·高、陀思妥耶夫斯基、奥斯特洛夫斯基、海明威等等,照片下面则分别标注着“因刑致残”、“失聪”、“双腿残疾”、“一腿带疾”、“两耳失聪”、“全身瘫痪”、“聋哑失明”、“精神分裂”、“癫痫”等等。
广告正文里写有这样一些话语——
现在的‘残疾人’叫法由过去的‘残废人’演变而来,这一演变是一种文明的进步……
然而‘残疾人’未必就是最合适的称谓。因为,它错将“残疾”作为人的‘第一特征’加在了身有残疾者的头上……
想过没有,他们并不希望人们用异样的眼光注视他,尽管你眼光含有温柔;想过没有,他们并不希望人们用残疾的叫法指称他,尽管你心里充满善良。
怜惜和同情对他们并不是特别重要,“如常相视”才是他们真正的渴求;关照与援助于他们也不是第一需求,平等相待才是他们更大的期盼。
在台湾,他们被称为“残障人”;在香港,他们被称为“特别人士”;在日本,他们被称为“身障者”……
“为了一个美好的声音”诚邀各界热心人士参加与探讨,期望为身有残疾者寻找到一个更适合的称谓。
在这个广告刊出的当天,TCL美之声跟广州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广州市至灵学校隆重举行了“志愿助残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陈洁明跟我也应邀出席会议并即席讲话,众多新闻记者闻讯前往。市场部部长
就在广告见报当天,还不待媒体对新闻发布会进行报道,数百封电子邮件已从各地纷纷发至TCL通讯设备公司,传达了写信人对此次活动的热情响应和他们为身有残疾的这个群体所撰拟的新名字。
紧跟着,《人民日报》华南版、《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声报》、《广州日报》、《新快报》、《广东电视报》、《电视周刊》和一些电视台、电台都纷纷给予全面的图文报道。
6月份“美之声”又借助湖南卫视金牌栏目“新青年”举办了一场关于“残疾人”更名话题的特别论坛,把大行动推至湖南。出席这次论坛的嘉宾有轮椅女士张海迪、陈帆红,“平民作家”梁晓声,还有一位从德国留学归来的田博士,后者是一名孤独症儿子的母亲。他们对心灵阳光大行动倍加赞赏。这次论坛节目结束时的儿童烛光歌舞表演,我相信一定把电视机前的观众都给深深的感动了。
节目做完以后,田博士告诉我,在德国的时候,她曾经去过好些包括孤独症儿童在内的残疾儿童学校作过调查。她向受访者询问该怎样称呼这些孩子,可不可以像中国一样把他们称为“残疾人”?那位校长一听就连声否定,说如果是这样称呼这些孩子一定会被人视为“法西斯”。田博士继续问那你们究竟怎样他们呢?这位校长想了想回答说:“‘向我们提出挑战的人’吧!”田博士的这一番话,至今还烙在我的心上。
“为了一个美好的声音”,开始在全国一些地方产生着强烈的反响。国内著名作家何立伟对“残疾人”更名一事评价说,“这无疑是一个世纪性的话题,一个世界级的话题,值得大书特书!”一位记者则说,“特殊奥运会”为什么不直接叫做“残疾人奥运会”?因为英语的“特殊”(special)一词有“特殊”和“异常”两种涵义,同时还带有“受到高度尊重”的意味,所以前者比后者要委婉、要有人情味。
以此看来,找一个比“残疾人”更为合适的叫法的确很有必要,而且我坚定的认为,在浩瀚如海的汉语词汇中是完全可能找得到的。
活动进行到当年7月份,我们作了一个初步总结,编印了一册图文资料。尽管TCL通讯设备公司至此已经收到来自全国的3000多个应征的名字,但是,要继续照策划方案设计的那样做下去,显然是不可能了。
无奈之下,我想到了身为人大副委员长的国内著名语言学
这封信特快专递出去以后,我们曾经扳着指头一而再的估算过可能的回复日期。但是,终于是“泥牛入海无消息”,告诉我们不用再指望了。
“残疾人”更名最终没有新名字问世,并不在我们的意料之外。但是,“心灵阳光”大行动却是有成果的——虽然说不上是丰硕成果。TCL通讯设备公司的此番举动,的确感动了许许多多的被人们称为“残疾人”的人,也的确教育了许多被社会视为“健全人”的人。陈帆红——这个曾经的“健全人”后来的“残疾人”——说过的那句话被我牢牢的记住了:“对残疾人的歧视,问题不出在残疾人本身,而是出自那些‘健全人’的心里。其实,残疾人是所有健全人的一面镜子。”她说这句话的时候是动了情的,听得我眼泪都出来了。
不管怎么样吧,作为一次社会公益性活动,“为了一个美好的声音”还是把“美好的声音”这个概念给准确的传出去了,TCL“美之声”清晰型无绳电话也因此为更多消费者所熟悉所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