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化角色》和“角色”之辨
我是湖南安化人,安化话听得懂说不好。早在1920年,父亲才九岁时就被其父从安化的大山里接到南京念书,祖母和我两个叔叔至死也未离开过老家。祖父英年早逝后,父亲并未遵其遗嘱“回家侍奉母亲照顾弟弟”,一直漂泊在外,直到在上海劳动大学附中遇上长沙来此就读的母亲。若干年后他们结婚,一连生下我们兄弟六个。1948年底,一家人才回到母亲的家乡,从此在省城长沙定居下来,一直到现在。我跟几个兄弟都感觉自己是地道长沙人,当然知道家族的根脉是在安化,遇上填表写籍贯我自然写安化,遇见安化人我也会立马亲热招呼他一声“老乡啊”。对方若追问“安化哪里”,我会用老家话回答他—“冷家咀”(老家话咀读如几,我知道还说得很像)。我的儿子属于80后,讨厌说自己是安化人。对于儿子的不懂事,我也有些讨厌,曾一本正经的对他说:安化人有哪点不好你说说!安化是个“出角色”的地方你晓得不?前清两江总督陶澍,安化人,林则徐都是他栽培重用的!世界女子羽毛球冠军一连六个都出在安化,长沙市长王众孚也是安化人呢!安化还出好茶,名气大得吓人,“千两茶”——“世界只有中国有,中国只有安化有!”
我的安化情结,王志伟最懂,所以两人一经相识再不相忘。志伟是40左右才从安化大山里出来的人,不是他父亲带出来是自己闯出来的,还带上一家人,在彩云之南的昆明一头扎下去就是15年。15年下来,让整个大西南地区都知道了他一手做大的安雅达建材,到如今连奥运北京的“鸟巢”也用上了他的高晶板。
做了15年实业,读过大量管理类图书和杂书,又写得一手好字的志伟,最近萌发了为家乡出一套丛书的想法,计划将安化有头有脸的人物都收录其中。许多朋友闻说之后赞不绝口,县政协领导还说他可以提供一个5000人左右的候选名单。大家的热情都很高,纷纷献计献策,连丛书的名字都起了一串,如《山鹰之歌》《山鹰》《超越》《安化人物》《摇篮与舞台》等等,就是定不下来。
但凡遇到需要咬文嚼字一类的事,志伟总喜欢找我商量,或者干脆委托我来做。这次他跟我一说,我就立马说出我的看法:一,好事,支持!二,书名太重要,大家要再想想。几天后,我随他回了一趟安化。此行的结果之一,是我灵感突发给出一个“安化角色”的书名,许多人当场为之叫好。
为什么我要建议采用如此书名呢?
首先,让安化二字出现于书名之中,可让那些“看书看皮”的人也能注意到我们引为自豪的家乡的名字,这本身就应该很有价值。
其次,采用角色一词,是图其有浓重的安化本土口语色彩(至少也是一个特色湘语词。若依我见,写成“脚色”或更妥帖),而且能贴切表现安化人的“犟”“倔”“霸得蛮”和“不服输”,既“出味”又“来劲”,让人一看就会“有感觉”,过目难忘。
角色一词,人多用其通用义——“剧中人物”,而它的湘方言义却是要将“人物”“精英”及“能人”“强人”“奇人”“异人”之类统统涵盖在内的。方言义而用于书面尤其用作书名,似乎从未有闻,显得别致而大胆,这就容易引起热议,从而有助于丛书的传播,最终或能促成“安化人是角色”的社会口碑。
至于入选对象,应该是安化籍(包括个别长期生活工作于安化的外地人)的精英人物和其他的出色人物、新闻人物,不妨重点收录改革开放30年来涌现的优秀分子,在职退休、在世去世不论。既包括久经考验的党政军领导干部,也包括成果突出的科教文卫专业人才;既包括有影响的英雄模范、冠军亚军,也包括有分量的企业家、经营者。民间的高风亮节者、身怀绝技者、执著拼搏者,凡为新闻所关注、为众人所公认的能人、强人、奇人、异人,也应酌情收入。
说到文稿要求,当是文体自选,不求一律。人物传记、报告文学、纪实散文、通讯故事均可。但求行文流畅,风格清新,多些文学色彩,确保可读可叹。丛书不是“名人词典”,切忌流水记帐,面面俱到,套话空话。内容务必真实,经得历史检验。主题要明确,重点要突出,着重展现独特性、闪光点。可写人生轨迹,可写生活片断,也可放大写下某次重大经历或精彩事件。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孔之见,编委会里有些人并不完全赞同的,好在出版人王志伟是支持我的。
现在将它公之于此,诸位知青访客也看到了。你们的看法如何呢?